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缝棉衣过严冬

发稿时间:2021-04-26 浏览次数:560

    “十月大别秋风急,刘邓健儿着单衣;千万将士自己缝,织成棉衣渡严冬……此事古今从未闻,千古奇迹出我军;一切困难皆可度,全在万众是一心。”这是一首《棉衣歌》的歌词,现陈列于安徽六安市金安区张家店战役纪念馆第一展厅。2013年11月21日,本报“追寻小平足迹”特派采访组来到张家店战役纪念馆。金安区张店镇人大主席刘明圣介绍说,这首《棉衣歌》创作于1947年12月,歌唱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在最艰难困苦的时期,刘邓大军10万将士自给自足,缝棉衣过严冬的故事。
       冬天到了,战士们仍穿着单军衣
       张家店战役纪念馆是纪念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第一馆”,是六安市重点红色旅游景区。纪念馆共设两个展厅,其中第一展厅重点展示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过程等文献和图片资料。在采访组一行仔细读完《棉衣歌》的歌词之后,刘明圣说,“大别山岁月,是邓小平革命生涯中最辉煌的一次挺进,也是最艰苦的一段时日,艰苦到要男儿拿枪的手拿起了针线,自给自足缝棉衣。”
      1948年8月27日,刘伯承、邓小平执行党中央命令,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我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序幕。同年11月下旬,在鄂东、皖西转战了两个多月的刘伯承、邓小平,率领野战军指挥部来到湖北黄冈市黄安县(今红安县)七里坪。几天后,与李先念、王宠坤率领的第十二纵队、第十纵队胜利会师。
      这时,蒋介石对大别山的重点“清剿”也拉开了帷幕,大别山的斗争进入了最艰难困苦的时期。
       “10万将士缝棉衣,可以说是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迹。”刘明圣介绍说,11月的大别山,已进入深秋初冬的季节。然而,战士们仍穿着过黄河时的那套单军衣。一到夜晚,露寒霜重,寒风袭人,战士们冻得瑟瑟发抖,难以成眠。
       邓小平看着战士们在潮湿寒冷的野外冻得背靠背、身挨身,蜷缩成一团的样子,心急如焚,夜不能寐。过去,部队在内线作战,有后方接济,有老区群众的支援,每逢这时,棉军衣早已发到战士们手中。可现在是在新区作战,远离后方,物资匮乏,而且大别山区群众的生活也很艰苦,在短时间内从哪儿去弄10万多套棉衣给大家御寒呢?
       东拼西凑,总算把做棉衣的材料筹齐了
       党中央、毛主席时刻关心着部队官兵的冷暖,曾打算从晋冀鲁豫根据地送棉衣来,或送银元来就地采购。但是千里迢迢,封锁重重,这是何等困难的事。无奈,1947年9月16日,毛泽东致电刘邓:你们全军冬衣准备,“要放在自己筹办上面,你们如果能努力收集棉花布匹  每人做一件薄棉衣,或做一件棉背心,就能穿到12月、1月,那时后方冬服可能接济上来。”在这种情况下,刘邓决心利用战斗间隙,自己动手,解决棉衣问题。随即,刘伯承指示各部队,就地购买材料,自行缝制棉衣。
        号令一下,大家齐动员。各部队派出采购人员,根据规定的政策,向商家和群众购买、筹借布匹和棉花。人民群众非常关心解放军,听说部队筹集棉布,有的送土布,有的送来棉花,还有的把拆洗过的旧粮食口袋送来。棉布主要是向商人购买,部队公平交易,价格合理。同时,部队还在解放的几个县城里缴获了一批布匹和棉花。这样东拼西凑,总算把做棉衣的材料筹齐了。
       自己动手,10万将士缝棉衣
       布匹有了,但发到部队,战士们都大眼瞪小眼,说这些红布、蓝布、白布,还有些是花花绿绿的印花布,叫人怎么能穿得出去?
       刘明圣介绍说,原三纵七连二十团三连连长王永庆回忆,“战士们拿着这些布,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有几个班长去找指导员:‘指导员,你是不是把布领错了?’指导员说:‘没有错,都是这样的布。’他们又说:‘都是些花布啊。’指导员说:‘就是花布。’几个班长噘起了嘴,不高兴了:‘当兵的,穿花衣服像个啥呀?’岁数大的战士更不愿意:‘这么大岁数了,还叫咱们穿花衣服,我情愿挨冻也不穿花衣服。’指导员说:‘这有什么,是花布可以染嘛,把草木烧成灰染染不就行了?’”
        是呀,一支部队穿得五花八门,走出去也影响军容、军威啊。怎么办?战士们动脑筋,想办法,用树条、竹鞭和自制的弹弓来弹棉花,用稻草灰和锅底灰把布染成灰色,然后脱下单军衣,依样画葫芦,裁的裁,剪的剪,自己动手,缝制棉衣。
        “刘邓身先士卒,各自亲手做了一套粗布棉衣。”刘明圣说,邓小平和战士们一样,自己动手,亲自裁剪,一针一线缝制,他还和刘伯承一起经常到直属队去检查战士们做棉衣的情况。
        这天,邓小平和刘伯承走进警卫排的院子,见一群人正围着一个战士取笑打闹,原来这个战士做的新棉衣,前襟吊起来老高,脖子后面却鼓起一个兜兜,那兜兜大得能放进去一个大搪瓷碗。邓小平见状,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这时,刘伯承走上前去,从衣领兜兜中拿出那只大碗,然后叫那个战士把棉衣脱下,放在门板上,邓小平连忙上前帮他拉平了袖子。刘伯承拿着剪刀,比着碗口,裁好了领口,又让其他同志缝好,不大不小正合适。在邓小平和刘伯承的示范与指导下,战士们互教互帮,边学边缝。半个月后,全军指战员终于都穿上了自己缝制的棉军衣。
       当邓小平兴致勃勃地把自己刚缝好的那件棉衣穿在身上时,他仔细端详着,欣赏着,然后笑呵呵地对刘伯承说:“你看,这穿在身上不是很好吗?我们的军队就是有这么一个最大的长处,只要我们自己动手,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后来,这件棉衣一直伴随着邓小平转战在大别山上,渡过了大别山最寒冷的冬天和最艰难困苦的岁月。

  (文章来源:广安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