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会科学普及应持有的理念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4-08-02   浏览次数:8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会科学普及是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认识和实践服务的。目前,对如何开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会科学普及,阐释科学理论,传播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让科学精神植根于人民群众,尚有许多理论和观念问题亟待解决。

  为加强对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理论指导,提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会科学宣传普及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适逢天津市第八届社会科学普及周,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社会科学普及”为题,组织有关专家开展社科普及理论课题研究工作,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和阐释,不断探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会科学普及的规律、特点、方法与途径,为人民群众更好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社会科学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此课题已列入为天津市社科规划项目,本文为此课题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是用通俗易懂的形式、方法,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宣传和教育,力求把外在的理论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方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普及是把社会科学的理论、观点、方法普及给广大人民群众,让群众更加科学地把握当今社会发展规律,推动社会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社会科学普及有着紧密的关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普及任务的重中之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会科学普及作为一种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性普及工作,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须结合时代、社会等新变化,认真思考和解决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会科学普及的理念问题。大众化和普及的理念作为大众化和普及工作的基本价值取向、尺度,规划和影响着对普及内容、形式、方法、途径等等的选择。理念问题解决得好,大众化和普及工作就容易取得好的效果,否则,就容易事倍功半,影响大众化和普及工作的进程和实效。今天,我们就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会科学普及应该持有的理念谈几点认识。

      1坚持以人为本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会科学普及在最根本的意义上,是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民群众,指导实践,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是让科学精神植根于人民群众,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用科学的方法着眼于未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科普及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以人为本,贯彻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科普及的全过程。

      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科普及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要为核心开展工作,进行宣传普及。大众化和社科普及是为人民服务的过程。要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方法、理论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与人民群众所关心的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关注人民群众所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难题,关注人民群众工作、生活、学习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帮助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大众化与社科普及过程成为党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沟通思想、交流感情的重要载体和渠道。促使其把理论知识化为其内在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爱党爱国的真实情感。这样“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而科学的理论也会变成人民群众的精神武器。

      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科普及工作应具有鲜明的人文关怀特征。我们认为,人文关怀就是强调普及者要把人民群众作为价值主体,重视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性,对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政治权益和经济权益、文化权益等,从理性和情感上给予充分的关照,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科普及的过程,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社会科学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的过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获得精神武器的过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价值需求理性思考并走向实践的过程。这也就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服务的过程。

     2  重视主体需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科普及是科学理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结合过程,是理论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并用以指导其实践的过程。人民群众是价值主体,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科普及必须充分考虑到主体的需求。把人民群众的主体需求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科普及过程中,实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着力点和努力方向。

      应该指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立足于新的实践和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产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本身就反映了当代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宣传普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过程中,需要普及者深入挖掘和充分阐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所内在包含的对人民群众主体需求的关注,进一步实现科学理论与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具体需求的对接,实现理论认识规律、指导实践、把握现实、解疑释惑、统一思想等多重作用和意义。同样,其他各种门类的社会科学,都是对人的思维、人类社会各个领域规律的探索和回答,社科普及要结合广大人民群众各种各样的具体需求和生活、工作、学习实际,开展普及活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科普及所面对的“大众”、人民群众,是个在文化程度、知识结构、职业特点、生活状况、年龄、兴趣等等方面有着多样差异的群体。不同的人群对理论的期待、理解、需求等等也是有着很大差异的。加之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大变革大变化时期,希望不费力气,仅仅从普及者主观好恶和习惯做法出发,而不认真研究民众的多样、复杂的需求,去进行宣传普及传播,其效果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这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科普及提出了艰巨的课题,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大众化和普及活动中,应该对“大众”进行群体、层次等划分,区别不同的对象,提供适合不同对象群体需求的、多种类的普及化、大众化内容。要善于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社会科学基本理论、观点和立场、方法,与群众身边的各种实际相结合,普及到广大群众中,使大众掌握这些分析和认识问题、指导工作和生活实践的科学知识及理论。从而,实现抽象理论与具体现实的链接,实现科学理论为人民大众的认识和实践服务的目的。

      重视主体需求的理念,强调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需要,从人民群众主体需要出发,根据主体需要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和形式以及社科普及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深入思考,采取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人民群众急需的理论知识,回答人民群众关切的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而不能仅从普及者的主观希望出发,去裁定普及的内容和形式、方法和途径。要正确处理好普及者与被普及者的关系,尊重被普及者。在普及内容和方式上,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科普及的根深植于人民群众的思想、工作、生活之中。不能把人民群众当做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把人民群众视为积极的科学理论接受者、真正的科学理论践行者。我们的宣传、普及工作是增强人民群众主体能力的辅助,而其主体能力的真正获得,是需要主体本身的内化而实现的。理论要变成物质力量,最终依赖于人民群众自己把理论转化为行动的先导、力量的源泉,而不是外加的、强求的。我们的大众化和社科普及工作起到的是一种桥梁和中介作用,而包办不了,更无法代替。最好的选择,就是发挥好这种桥梁和中介作用,而这离不开努力使比较抽象、宏观的理论进一步与人民群众的具体需求、日常工作生活紧密结合,有助于人民群众理解、接受、掌握。

     3 强化服务社会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科普及既是针对大众个体的普及、宣传、教育活动,也是指向社会整体的文明风尚、和谐氛围、共同理想等等的塑造过程。当然,民众个体与社会整体本身就是紧密相连的,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构成社会。但社会整体利益仍是客观存在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科普及仍要把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壮大视为工作的重要一环,强化服务社会理念。

      服务社会的理念,要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科普及要把服务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作为己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科普及,应着力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着力于塑造风清气正、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着力于营造良好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氛围。

       服务社会的理念,强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科普及要努力使广大人民群众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随着全球化和科技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信仰也呈现多样化。尤其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的挫折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某些问题,使部分人甚至包括个别党员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发生动摇,对爱国主义等民族精神淡漠,对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以为然。信仰信念的迷茫、共同理想的模糊、民族精神的淡漠、荣辱观的丢失,将影响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科普及,要把解疑释惑,引领社会思潮,以科学理论赢得群众,以共同理想凝聚人心,视为不可忽视的社会职责,做好、做出成效。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科普及,应努力使人民群众学习、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形成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思维方式。应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明辨是非的能力、辩证思维的能力,防止形而上学和片面性,减少实践中的盲目性、片面性、机械性,增强预见性和创造性。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科普及,应努力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质,提升全社会的精神风貌。要努力引导群众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摒弃迷信和落后的思想观念;提高群众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平,正确看待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问题;促进优良品德的养成,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社会主义文明风尚。

      强化服务社会的理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科普及工作者才能更好地完成自身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改革开放伟大的祖国对大众化和社科普及工作者的期待。

      4 善用对话交流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科普及,既是普及者向广大人民群众、被普及者传播、普及科学理论的过程,也是普及者与被普及者、专家与大众、说者与听者之间的对话,是一种平等沟通的关系。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科普及在方式方法方面可能有着多样的选择,但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应该善于采取对话交流的方式。特别是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更要重视宣传、普及内容和形式的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力戒冷冰冰的说教、空洞而缺乏魅力的套话,努力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亲切感人的魅力,使广大人民群众乐于学、想弄懂、真心信、迫切用。那种高高在上的“训导者”的方式,与人民群众保持距离,甚至看不起人民群众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科普及中确立对话交流的理念,是总结多年来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结论,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强大众化和社科普及工作实际效果的必然要求。它要求大众化和普及工作者要情系人民群众,深入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实际,多了解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语言,多了解群众身边发生的事例,善于总结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学习中积累的丰富的经验,把科学理论与这些生动丰富的经验紧密结合,说老百姓容易理解、爱听的话;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提升人民群众的认识水平。同时,善于对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形成的丰富的、好的实践经验进行升华、总结,化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普及中生动的素材,实现双向关照。努力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普及拥有深厚的现实群众基础,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同时成为总结广大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过程,使广大人民群众感知到其自身已投身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人民群众中的一个个人,作为实践的个体已经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做出了个体的实践努力,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属于广大人民群众,就属于每个当代中国人民群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是外在于人民群众的,而是本身就属于人民群众的。这样,也就能更好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社科普及也是如此,普及者要设身处地地为人民群众着想,关心群众迫切需要了解的理论知识,结合群众的生产生活经验,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找到普及的理论知识与人民群众已有经验之间的内在联系,努力做到通俗易懂、亲切感人、深受群众欢迎。

     5  明确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不仅是对学习者的告诫,同时,也是施教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科普及来说,学以致用也应是宣传、普及的理念之一。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社会科学理论,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探索、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总结和概括。科学理论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人们的实践。理论来源于实践,最终还要回到实践。实践是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回到实践,就是回到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所掌握。人民群众学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社科知识,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并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一句话,学习不是为学而学,而是为了应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科普及,要明确学以致用的理念,着眼于人民群众对理论的运用。也“只有同指导实践相结合才能把理论学深学透”。

    明确学以致用的理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科普及,就要在转化上下功夫。要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社会科学知识,通过人民群众的学习、掌握,转化为促进科学发展的理性力量。大众化和社科普及要从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入手,实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要帮助群众通过科学理论和知识的运用,解开疙瘩、打破瓶颈、拓展思路,让群众享受运用科学的乐趣和成果。

    明确学以致用的理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科普及,应该重视宣传、普及的内容要精、要管用。邓小平曾经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知识,蕴含的内容是丰富而广泛的,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理论知识完全普及给普通群众、让他们读大本本。这不是我们不主张系统地学习,应该说系统地学习对于全面掌握理论是非常有益的,但对于广大群众来说,掌握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及有重点地学习,可能更符合大多数群众学习和工作的实际。这样,可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来概括和提炼重点、精华、主要的内容,以及与群众思想认识和实践过程中遇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的理论内容,向群众进行普及,使群众掌握,用以解决思想认识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使理论在解决问题中焕发出无限魅力。使人民群众在学理论、用理论中感受到理论的力量,并激发起他们持续学习、永久学习的热情,把学习和应用作为一种人生常态凝固在自己的人生中,使马克思主义和社会科学理论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永恒的精神武器。这或许也是理论普及追求的最佳效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