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0-11-02  浏览次数:2412

 

 

“十二五”时期是我院建设发展的关键阶段。为了全面推进学院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增强综合实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根据国家和河南省、郑州市“十二五”教育发展的任务和要求,结合郑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学院的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十一五”期间学院的发展情况

一、学院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

“十一五”期间,学院新征土地83亩,彻底解决了校园占地的遗留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学院进行整体规划;建成信息图文大楼、体育馆、生态园餐厅、明湖、校史馆,建成标准塑胶运动场两个,标准塑胶篮球场二十个等;升级改造实训基地、监控系统、校园道路、校园网络等;完成校园内环境绿化建设等等。目前整个校区面积占地1004亩,建筑面积33.5万平方米。可容纳万名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山水相映,亭台呼应,四季花开,绿树成荫。良好的环境和充分的资源为学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教育规模发展适度

学院现设有机械工程系、电气电子工程系、现代管理系、生物工程系、大众传媒系、汽车工程系、材料工程系、软件工程系、继续教育处、基础教育处等10个教学系处,设有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机与电器、营销与策划、生物制药技术、印刷图文信息处理等33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9703人。学院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开设26个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工种。

三、师资队伍建设初见成效

学院现有教师536人,校内专任教师439人,教授2人,副高级以上职称58人,讲师及相应系列167人,双师型教师240人;博士13人,硕士168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

四、教学改革成效显著,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学院大力加强内涵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校企结合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一)加强专业建设。“十一五”期间,学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针对专业群建设薄弱、教学资源紧缺、运行效益低的一系列问题,对原有专业进行优化整合,构建了机械、电气、生物工程、现代管理、材料技术、汽车技术等门类的专业体系。机电一体化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等6个专业被评为院级重点建设专业。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被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数控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被确定为市级重点专业。

(二)大力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校内已经拥有74个实习实训基地,数控专业实训基地被批准为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思达高科、郑州四维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郑州瑞源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无锡松下冷机有限公司、郑州科林制氧设备有限公司等进行校企合作,培养培训教师和学生。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71个。在企业、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各专业初步形成具有工学结合特征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改革课堂教学,加强质量工程建设。学院着力改革课堂教学,实施理论实践并重、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课堂教学方法。重点贯彻落实课堂教学达标制度。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现已建成了16门院级精品课程。

(四)加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积极开展大学生技能竞赛,狠抓学生职业技能训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受到了社会和省、国家相关媒体的好评。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教学质量普遍提高,学院已为社会培养了12000名高技能人才,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社会对学院的认可度逐步提高。

五、教学科研、社会培训、技术推广等工作成果显著。

“十一五”期间,学院取得国家、省部、市级科研成果30项,申报在研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20个,近三年,全院教职工在各级刊物上发表各类论文60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200篇;主编参编公开教材30部,院本实训教材4部。近几年来,我院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新技术推广和职业培训工作,学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课题一等奖两项;、郑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一批博士在各自领域内完成博士基金项目和国家科技创新重点项目。他们的研究取得显著成效,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院多次被省科教厅、郑州市等单位评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六、“以教学为中心”的地位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得到了足够的改革支持和条件保障。

高度重视教学工作。举全院之力为教学工作提供足够的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在收入分配上向一线教师倾斜,奖励在教学工作中和科研工作的成绩优秀者。学院高度重视教学实训条件的改善。近几年来,学院投入资金7000多万元,建设图文信息大楼,体育馆,规划建设实验实训大楼,投入专项资金400万元购置图书,投入专项资金500万元购置实验实习设备。建设多个专业实训室,所有教室都装有多媒体设备;改造建设“教学做”一体化教室。目前学院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896.467万元,图书馆藏书67万册。学院每年投入足够的经费购置实训教学材料,保证各专业、班级校内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七、强化德育工作,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加强学风建设,把思想教育和行政管理手段结合起来,以系党总支书记、系主任和辅导员为主线建立学生工作体系,狠抓学生德育工作,加强学生干部的建设培训,提高了学生管理队伍的素质和管理能力。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管理,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第二课活动,学生的课外活动有声有色。结合形势和郑州市的发展要求走向社会开展各种活动,常规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并取得了优秀成绩,受到省、国家相关部门的表彰。

八、教育管理规范运作,运行效率不断提高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编印了《郑州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制度汇编》,使学院各方面的工作都能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规范有序。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运行效率。

九、急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学院办学特色不够鲜明,缺乏名牌专业

学院现有33个专业,尽管其中的焊接技术专业和机电技术专业因其有优良的传统优势面有一定的品牌效应,而现代管理、生物工程、传媒、汽车类的专业,符合中国产业发展趋势,但由于办学时间不长,起点比较低,品牌效应在短时间内还不会很强。

(二)师资队伍建设还要下大力气

目前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在数量和素质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专任教师中,部分教师对所教专业目前行业、企业一线情况还不是很了解,加之占教师总数60%以上的青年教师基本上出校门就进学院的门,更缺乏职业教育的素质与能力。师资队伍的业务能力尚不能满足高职教育的要求,尤其缺乏专业带头人和高水平的名师。

(三)人员编制需要增加

自学院升格以来,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预计到2015年,学院在校生将达到12000人。按照国家规定的师生比例,仅专任教师就需667人。现有的439名在编教职工数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求。

(四)办学经费需要增加

由于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实验实习的投入、图书的投入,教师资源有限,造成聘用教师多、开课多、课时量大,一线教师负担沉重。要保证超课时讲课费发放和校内岗位津贴配套,学院不堪重负,压力很大。经费的严重不足制约了学院的发展。

(五)社会服务能力弱

社会服务能力弱,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覆盖率低,教科研成果转化效果差,服务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创造办学效益的作用亟待加强。

第二部分  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质量作为工作重心。以育人为本为要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认真总结完善发展学院35年来致力创立的“教学、科研、生产、经营”四位一体的办学模式。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进而向高层次迈进。

二、发展思路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支撑,加强内涵建设和硬件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大力解决制约学院发展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提高学院的办学竞争力和办学效益,强化办学特色,全面提高育人质量,把教育质量视为学院发展的生命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重点进行新校区老校区建设工程、河南省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单位建设工程,师资队伍建设工程,专业建设工程,实训基地建设工程,文明单位建设工程等。到2015年,把学院建成一所全日制在校生12000人,以高职教育为主,成人教育为辅的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

(二)具体目标

1.办学规模:2015年,在校全日制高职学生达到12000人,持续发展成人教育。积极开展职业培训,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

2.办学条件:2015年,校园占地总面积达到2000余亩,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建设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占地达1015亩;教学仪器设备8350万元;馆藏图书120万册。电子图书250.4GB

3.师资教师队伍建设:2015年,专任教师达到667人,其中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比例达21%,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50%,双师素质的教师达85%,聘请企业、行业的兼职教师达专业课教师的50%。优化师资队伍的学科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进一步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力争建成院级优秀教学团队6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

4.专业建设:2015年,学院将建成机械类、电子类、现代管理类、生物工程类、大众传媒类、材料工程类、计算机工程类、汽车工程类八大专业群,使学院的专业总数达到40个,形成特色明显,发展适度,优势突出的特点。重点建设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等专业群。通过河南省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力争建成2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市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重点专业,5个市级重点专业。

5.课程建设:围绕专业建设,加强课程开发,完善专业课程标准,开发核心课程教学课件,完善试题库建设;力争建成2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市级精品课程。

6.实验实训基地建设:2015年,建成与专业群相适应的153个校外实训基地,120个校内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4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20个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力争建成2个省级示范实训基地。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力争建成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8个院级重点实验室。

7.推进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取得国家科研成果1项,省部科研成果5项,市级科研成果40项,教职工在各级刊物上发表各类论文600篇,其中核心期刊100篇;主编参编公开教材30部,院本实训教材5部。积极培育和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服务社会。以专家、博士、学术带头人为支撑,形成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专兼职科研队伍。使学院的整体科技实力与水平有明显提高。

8.校园建设:通过科学论证做好校园总体规划,以“功能分区科学,建筑设计新颖,环境整洁优美,人文氛围浓厚”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三年建成新校区。按照规划,新校区将重点布局以焊接、数控、机电、汽车等以工科为主的专业群,更加突出工学结合、校厂一体的办学特色。同时,新校区的建设将与现有的老校区,持续发展,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各有侧重。最终形成东西两个校区,合理分工、各有特色、同步发展。

9.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巩固和扩大精神文明建设成果:2015年,形成成熟的现代高校管理体制,使以人为本、民主管理、依法治校和专家治教理念在学院管理中得到充分体现。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修养,建成市级文明单位,争创省级文明单位。打造省级平安示范校园,构建起具有鲜明高职特征和较高文化品位的生态校园、人文校园、和谐校园、节能校园。

四、重点项目、进度计划及达成标志

围绕上述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学院重点实施新校区老校区建设工程、河南省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单位建设工程,师资队伍建设工程,专业建设工程,实训基地建设工程,文明单位建设工程等项目。重点项目年度实施计划表如下:

 

重点项目年度实施计划表

重点项目

年度目标

达成标志

责任

处室

责任人

办学

规模

1.2012-2015年每年招生4000人。2.就业率达94%

3.馆藏图书每年新增2万册。

4.新增土地面积达到1015亩。

5.新增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

在校生达12000人左右,就业率达94%,馆藏图书达120万册,校园占地总面积达到2000余亩,建筑面积达77万平方米。

后勤处

招生就业处

图书馆

杨铁贵

李保民

李海潮

新校区建设

1.2012年完成征地、规划、开工建设。

2.2013年主体基本完工。

3.2014完工投入使用。

新校区占地面积1015亩,投资9.8亿,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工程验收合格并投入使用。

后勤处

杨铁贵

老校区建设

1.2012年规划、建设教学院楼、学生宿舍

2.2013年建成投入使用。

工程验收合格并投入使用

后勤处

杨铁贵

河南省骨干院校建设

1.2012年投入资金2277万元,通过骨干校项目立项评审,进行方案论证,开展建设工作。

2.2013年投入资金2973万元,按照建设方案全面推进项目建设和部分项目中期验收工作。

3.2014年投入资金1350万元,完成骨干院校建设工作。

完成骨干院校建设工作,并顺利通过验收

教务处

相关系处

巴玉强

师资队伍建设

1.2012-2015年每年引进和培养博士、教授20,利用5-7年完成“百名博士教授工程”。

2.2012-2015年每年引进教师58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60%

3.聘请企业、行业的兼职教师达专业课教师的50%

4.优化师资队伍的学科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比例达21%

5.加强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和培训,双师素质的教师达85%

6.2012-2015年力争建成院级优秀教学团队6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

专任教师达到667人,其中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比例达21%,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50%,双师素质的教师达85%,聘请企业、行业的兼职教师达专业课教师的50%。力争建成院级优秀教学团队6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

人事处

教务处

 

任正杰

巴玉强

 

专业

建设

1.2012-2015年,根据经济社会的需要,每年新增加2-3个专业。学院的专业(方向)总数达到40个。形成专业优势。

22012年,完成中央财政支持项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建设。完成每个专业将获得中央财政200万元的专项经费投入。

3.力争建成2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市级特色专业。力争建成2个省级重点专业,5个市级重点专业。

学院的专业(方向)总数达到40个,形成特色明显,发展适度,优势突出的特点。

教务处

 

巴玉强

 

课程

建设

1.2012,新开发9门院级精品课程,申报3门市级精品课程,申报1门省级精品课程.

2.2013,开发9门院级精品课程,校企合作完成2门专业课校内教材编写.

3.2014,开发9门院级精品课程, 申报4门市级精品课程,申报1门省级精品课程.

4. 2012-2015,完善专业课程标准,积极开发核心课程教学课件,完善试题库建设;

完善专业课程标准,开发核心课程教学课件,完善试题库建设;力争建成2门省级精品课程申报7门市级精品课程。

教务处

巴玉强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1.2012,新建30个校外实训基地,80“教学做”一体化教室,1个校内生产实训基地。

2.2013年,新建30个校外实训基地,80“教学做”一体化教室,1个校内生产实训基地。

3.2014年,新建30个校外实训基地,20“教学做”一体化教室,1个校内生产实训基地。

4.2015,新建30个校外实训基地,20“教学做”一体化教室,1个校内生产实训基地。

建成与专业群相适应的120个校外实训基地,建设4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200个“教学做”一体化教室。

教务处成人教育处

实训中心

各系

巴玉强

宋健申

各系主任

科研

工作

1.2012,取得省级科研成果1,市级成果10,教职工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主编参编教材10

2.2013,取得省级科研成果2,市级成果10,教职工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 主编参编教材10部。

3.2014,取得省级科研成果1,市级成果10,教职工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 主编参编教材10部。

4.2015,取得国家级科研成果1,取得省级科研成果1,市级成果10,教职工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 主编参编教材5部。

力争取得国家科研成果1项,省部科研成果5项,市级科研成果40项,教职工在各级刊物上发表各类论文600篇,其中核心期刊100篇;主编参编公开教材30部,院本实训教材5部。

教科室

鲁志刚

文明单位建设

1.2012,在县区级文明单位的基础上,争创市级文明单位。

2.2013年,争创市级文明单位。

3.2014-2015年,在市级文明单位的基础上继续抓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下一步争创省级文明单位做准备工作。

取得市级文明单位,争创省级文明单位。

组织宣传处

文明办

梁玉欣

 

 

 

 

 

第三部分  主要措施与途径

(一)加快内部调整,理顺管理体制,凝聚发展合力

1.建立高效精干的党政管理系统,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依法治校。完善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把系处建成充满活力、高效运行的教学实体。建立健全决策、咨询、执行、监督、考核五项工作机制,实现对系处的宏观管理与指导。

2.高度重视规划在统一思想、明确方向、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分工负责的责任体系。各有关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规划任务。以规划目标为导向,统筹考虑学校经费划拨和资源配置。集中资源、突出重点,分类型、分阶段、分项目统筹考虑资源配置,优先保证规划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避免出现有规划而无资源的被动局面。

3.指标落实。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具有行政效力。学院将对规划中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并明确相关目标完成的时间要求。规划目标同时纳入各部门主要领导的任期目标。

4.评估检查。学院将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与调控,在强化规划实施年度检查的基础上,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及时把握规划实施情况,确保学院事业发展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进行。评估结果作为单位和单位负责人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推进基本建设,完善办学条件,奠定发展基础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出台校园整体建设规划方案,完成学院新校区征地、规划、建设等工作,完成老校区新教学楼、学生宿舍、学术交流中心、专家公寓等建设。做好。服务设施的建设,为学生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

2、加强教学设施建设。根据教育部办学条件标准和专业发展需要,合理规划教学、办公、实验用房,不断充实、更新、完善教育教学设施,加大“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实训基地、实验室、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图书馆、校园网、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的建设力度,使学院办学条件达到或超过部颁标准。

3、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按照“生态化、人文化、和谐化、节能化”的要求,搞好校园规划建设;完善校园布局调整,不断扩大校园绿化、美化、净化、亮化面积;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学院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创建国家、省级“园林式单位”。

4、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积极争取建设项目及资金。认真落实市财政关于学院建设的投资计划。努力争取中央财政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扶持和专项拨款。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通过联合办学、企业捐助、融资贷款等形式,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

(三)落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各项措施

1.进一步加大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力度。一方面为学院现有的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创造条件、提供平台、压担子,使之能带头搞科研、出成果,起到教师中领头羊的作用。并积极争取推荐为省级和国家级教学名师。另一方面继续从教师中选拔素质好、教学和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能不断开拓进取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作为学术、学科和专业建设带头人。为他们进一步创造条件,加大支持力度,积极发挥他们的作用,推荐具备条件者参加部、省级优秀人才选拔。

2.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加强“百名博士工程”建设,修订出台《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管理办法》,形成更为合理的高层次人才培养遴选、费用承担、薪酬待遇和事业拓展机制。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加大力度引进中青年专家、复合型优秀人才、双师型人才,引进紧缺专业、特别是优化学科梯队中缺门的学术带头人,以此来优化充实我院的教师队伍。

3.加强教师进修、培训工作。一方面加强教师的专业进修、培训,通过选送到国内外高校培训,到企业、行业一线蹲点锻炼等方式,提高其专业素质、能力和水平。一方面是鼓励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鼓励教师到企业、行业一线实践锻炼。在开展教师普遍培训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

4.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按效益优先、兼顾公平、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建立科学的、操作性强的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重实绩、重贡献,在分配机制上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提高拔尖人才、学科及专业带头人、教学能手、“双师型”教师、优秀管理人员的待遇,奖励有重大影响或突出贡献的教学科研人员,使教职工收入与其职务职称、职责绩效相联系,与教学质量相挂钩。

5.建立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双师素质”和兼职教师队伍。一方面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从实训基地或其他高校聘请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高水平的企业专家、技术骨干作为学院的兼职教师,承担开讲座、教学、实习指导等任务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参加与专业有关的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考试或职业技能等级考试,强化专业技能。

(四)围绕教学中心,加强专业建设

1.拓宽专业服务面向,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变化,根据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区建设要求,就目前行业经营、生产及发展状况、人才需求等进行分析,灵活设置和调整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增强适应性和针对性。与本地区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专业标准建设。以优势、长线专业为重点,努力培植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形成以特色专业为龙头、以重点专业为侧重点、各专业(群)全面协调发展的格局。使学院的专业设置和建设与服务社会、依托行业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做大做强学院的重点特色专业。

2.在专业建设顺序上优先保证学院的重点专业建设,然后再依托重点专业的辐射作用全面推进其他专业建设。学院的焊接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生物工程、汽车应用等专业为首批重点建设专业,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优先保证重点专业建设的需要,在搭建校企(校)合作平台、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课程改革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积累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将其在其他专业建设中推广,带动非重点建设专业进一步做好自身专业建设,最终达到让我院各个专业百花争艳的可喜成果。

3.在专业建设上,与企业(校)实现全方位进行专业建设:联合确立专业培养目标,联合安置专业学生实训就业。全过程的工学结合:专业教学过程中实行工学结合,专业实训过程中实行工学结合,专业顶岗实习中实行工学结合。使我院的各个专业都能借助行业企业(校)的优势,共同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通过与行业、企业(校)联合办专业,共同培养专业才人,拓宽办学空间,增强专业实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教育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技能人才。

(五)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1.全面启动课程建设与改革工程,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为目标,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来组织各专业的课程,形成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实现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和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先由各系选取一个具有辐射作用的重点专业,制定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计划并实施先行试验。其内容包括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法培训等。

在试点专业课程建设取得一定试验的基础上,启动全部专业群课程建设工作,其工作任务是完成精品专业、精品课程、网络课程、精品教材等建设工作,全面提高学院专业建设的总大小。学院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持教师的课程建设与改革。

2.改革课堂教学,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求教师以高职教育观念来设计并实施自己的课堂教学,师生双边互动,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及学生动手在课堂上有机结合起来,提倡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与动感。学生在课堂进行技能训练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切实做好组织和指导作用,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3.进一步探索适合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合格的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在实施工学结的人才培养模式,拓展专业,行业(校)参与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广度中,根据各专业的不同特点,深入推行“订单培养”、“工学交替”、“2+1”、“2.5+0.5”的培养模式,初步建立适合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要求、校企(校)双方共同参与的教学管理、质量保障及监控的教章制度和运行机制,力争培养出一批职业素质好、专业能力强,技术应用水平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合格的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

4.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把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核心环节,开足开够实践学时,确保实践类学时占总学时的50%以上,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订出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各项专业技能训练项目,培养训练的实施安排与平时的课堂教学同步进行,也支持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训练,吸引行业企业部门参与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指导书的编写,努力达到所有专业均与行业企业编写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指导书。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实行双证书制度,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获取“双证书”的人数达到毕业生总数的98%以上。

5.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加强规范管理和科学管理,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强化教学质量监控,进一步完善具有我院的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探索教学督导工作新机制,进一步规范教学人员、教学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强化考试管理,逐步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常规考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核体系,进一步推行教考分离,努力促进教风与学风良好改观。积极推行学年学分制。探索试行弹性学制、完全学分制和辅修专业。加大人文素质选修课比例,增开创业选修课程,全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六)加强工学结合,建设具有职业氛围的实训基地,为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高提供保障。

1.充分发挥学院“教育、科研、生产、经营”四位一体的办学特色,根据学院现有专业的实际,各系各专业充分发挥优势联合行业、企业实体,建设自己的四位一体实习实训基地,实现“前校后厂”、“厂中校”、“厂中校”的办学特色,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学生,服务地方经济,实现学院的进一步发展。

2.加大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各专业要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学生数量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或校内仿真实训室。各系要组织各专业教学团队,对实训建设项目进行充分论证,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提高设备使用率和项目建设质量,提高实训基地(含实训室)的建设水平。各实训基地在建设过程中,不仅要进行硬件建设,还要注意软件建设,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与高质量的实践训练。要以实训基地为载体,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等,实现校企双赢。要建立实训基地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在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使用效益。充分达到又培养人才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理想效果。

3.积极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切入点,把握住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探索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培训项目和学习者的需要,采取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改革学生成绩考核办法,建立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机制,积极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把工学结合落在实处。

4.推进校企合作。积极吸引、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企业建立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与相关企业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加强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和安全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通过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实现互惠互利,努力在招生、就业、实习、教师实践锻炼、企业员工培训、校企联合科技攻关等方面走出一条新路子。

(七)坚持育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做好学生工作

1.提高学生工作水平。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专业技能提高大学生,用优秀文化培育大学生,用环境氛围陶冶大学生。通过军事训练、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的开展锻炼大学生,进一步加强学生工作的人性化、法制化管理,不断完善符合高职要求和我院实际的学生管理制度,使学生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要进一步树立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学生会、各类社团在学生教育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为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供载体和平台。

2.健全奖助学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政府助学奖学政策,切实关心贫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要通过“奖、助、贷、减、免”等一系列措施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并优先组织贫困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半工半读和创业实践,每年为贫困生提供勤工俭学或工学交替的岗位200个以上。

3.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国防教育等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大学生就(创)业教育,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资格认证;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加大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力度;积极实施“职业生涯设计”计划,引导、指导大学生从入校开始就根据自己的专业分阶段分步骤地设计大学生活,帮助学生明确就业方向和奋斗目标;建立就业办事处或推荐工作站,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重视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加强与校友的联系和沟通,提高学院的社会知名度。

(八)加强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确保安全稳定

1.加强教风、学风和作风建设,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一是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加强领导作风和机关工作作风建设,营造良好的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氛围。二是以规范教学行为、学术道德建设和严谨治学为重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格考核管理,培养严谨治学、敬业奉献的良好教风。三是坚持正面教育引导与严格的制度约束相结合,着力培养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

2.建设“平安和谐校园”建设。加强师生安全教育,落实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健全矛盾排查和预警机制,强化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做好网络和信息安全工作及学校食品卫生的监督与管理,加强校园及其周边治安环境的综合治理。进一步树立安全稳定意识,要积极关注师生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及时化解矛盾,排忧解难,切实维护师生的根本利益。

3.建设文化长廊,提高校园文化品质。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既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又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创建人文气息浓郁的园林式、生态型校园,为师生创造优美、舒适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九)进一步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

1.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班子驾驭全局的能力;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完善党委会、院委会议事规则,坚持民主集中制,努力把学院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坚强领导核心。要坚持好干部任用条例,培养一支政治合格、作风优良、能力过硬、群众威信高的干部队伍,把干部队伍建设成为学院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2.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党的组织体系,形成党政共同负责、协调运转的良好局面,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依靠群众、团结群众,凝聚力量、推动各项工作全面进步的坚强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要切实加强党员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加强在大学生、优秀青年教师尤其在学术骨干教师和高职称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

3.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诚信教育和师德师风教育,树立“学院是我家,我爱我家”的主人翁意识和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献身祖国建设的民族精神。

4.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党政一把手对党风廉政建设负总责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的规定;重视党风廉政教育,开展效能监察,强化“阳光工程”、“阳光招生”、“阳光收费”、“阳光采购”等一系列廉政措施;加强审计工作,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

5.建立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加强党对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众组织的领导,积极听取民主人士、离退休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健全教代会制度,充分发挥教代会在代表群众利益、反映群众呼声、解决职工困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大对团干部和青年骨干的培养力度,加强共青团和学生干部队伍的重要作用;关心女教职工的工作、健康和生活,充分调动女教职工的积极性。

 

一二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