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享受省市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选拔推荐工作的通知
发布人:人事处 发布时间:2016-08-23  浏览次数:675

郑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关于开展享受省市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选拔推荐工作的通知

郑人社专技〔20166

各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直各单位:
  根据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开展第二批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选拔工作的通知》(豫人社函〔2016100号)和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郑州市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实施办法的通知》(郑政办〔201631号)精神,经研究,决定开展享受省、市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选拔推荐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推荐指标
  省分配给我市2016年第二批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推荐人选14名,其中专业技术人才6名,高技能人才4名,产业创新领军人才4名。三类指标不得相互挤占。
  今年拟评选首届享受郑州市政府特殊津贴人员30名左右,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4名,高技能人才6名。单独设立产业创新类人选申报指标5名,面向我市非公领域从事高端装备制造、现代金融、现代物流、新能源汽车、电子商务、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德才素质过硬、业绩贡献大、团队效应突出、引领作用显著的专业技术人才。
  二、选拔范围
  我市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企事业单位在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在企事业单位中担任领导职务后不再直接从事专业技术和技能工作的人员,以及党、政、军、群机关的工作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工作人员,原则上不列为选拔对象。
  已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含2016624日《河南日报》已公示的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正式推荐人选)、河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及郑州市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获得者不再参与享受省、市政府特殊津贴推荐选拔;获得各级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的,只享受一次,不能重复享受本级政府特殊津贴,不得交叉申报。对已评为省(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省(市)职业教育教学专家、以市委市政府名义表彰的各类高技能人才不满5年的原则上不得参加评选。
  三、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选拔条件
  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要具有中国国籍,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具有创新、进取和奉献精神,近五年来业绩突出、成果显著,并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在专业技术或生产服务岗位第一线工作,原则上要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是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年龄一般在60周岁以下。
  (一)专业技术人才
1. 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学术造诣高深,是学科领域的带头人,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研究成果有开创性和重大科学价值,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以下统称国家科技奖励);
  (2)中国专利金奖的主要完成人(前2名);
  (3)获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4)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前3名)或2项二等奖(前2名),获部级奖项的参照上述省级奖项执行;
  (5)作为主要完成人(前3名),完成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或2项以上子项目;
  (6)主持完成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
  (7)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本专业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的论文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一区2篇以上或一、二区累计5篇以上)。
2. 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成绩卓著,对社会发展和学科建设做出突出贡献,在业内有重要影响,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前3名)或2项二等奖(前2名),获部委级奖励参照省级奖项执行;
  (2)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或河南省发展研究奖一等奖(前2名)或2项二等奖(前2名);
  (3)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4)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入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文库或鉴定为优秀;
  (5)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或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同时,独立发表的论文被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5篇以上,或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本专业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的论文被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A&HCI(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收录。
3. 长期工作在工农业生产和科技推广第一线,在技术研究与开发中有重大发明创造、重大技术革新或解决了关键性技术难题,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和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获国家科技奖励;
  (2)获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3)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前5名)、二等奖(前2名)或2项三等奖(第1名),获部级奖项的参照上述省级奖项执行;
  (4)主持完成的项目获国内本行业或领域最高奖;
  (5)作为第一完成人拥有2项以上有效发明专利并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4. 长期工作在医疗卫生工作第一线,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在疾病预防控制或治疗疑难、危重病症中成绩突出,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中国医师奖等卫生行业国家级学术、技术奖励;
  (2)获白求恩奖章或南丁格尔奖;
  (3)获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4)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前5名)、二等奖(前2名)或2项三等奖(前2名),获部级奖项的参照上述省级奖项执行;
  (5)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临床重点专科,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学科带头人;
  (6)担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7)经省级卫生部门鉴定,取得重大发现或发明,填补国际、国内、省内空白;
  (8)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本专业中华系列杂志(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5篇以上或被SCI收录1篇以上且影响因子大于等于3.0的论文。
5. 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工作第一线,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坚实的学科教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在所从事的学科教学领域中能力和水平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对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发挥了重大作用,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或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2)获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前2名);
    (3)完成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前2名);
  (4)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5)荣获“全国模范教师”或“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6)从事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工作,成绩突出,获省部级及以上表彰或奖励。
6. 在教练执训工作中,在比赛前4年内执训满2年,培养训练的运动队或运动员取得下列成绩之一的教练员:
  (1)在世界三大赛(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中获得奖牌;
  (2)获得亚运会或全运会冠军;
  (3)打破世界纪录或全国纪录并被相关体育组织承认。
7. 在宣传文化新闻出版领域,成绩卓著,对经济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学科建设、宣传文化领域改革创新和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突出贡献,是本领域的带头人,获全国本行业或领域最高奖的主创人员(前3名);省辖市、县(市、区)入选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一批全面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贯中西、联系实际的理论家,一批坚持正确导向、深入反映生活、受到群众喜爱的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一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社会责任感强、精通业务知识的出版家,一批紧跟时代步伐、热爱祖国和人民、艺术水平精湛的作家、艺术家)人才的人员。
8. 在信息、金融、财会、贸易、旅游、法律、现代管理和社会工作等领域,为解决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提供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科学理论依据,具有特殊贡献,获省部级及以上表彰或奖励的人员。
9.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模范遵守国家法律和政策,社会责任感强,坚持专业技术工作,带领企业进入全国500强或连续3年在500强中保持同等以上位次及打造行业龙头企业的优秀企业家。
10. 在本专业领域潜心钻研、勇于创新,掌握前沿或独有技术,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现行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主要起草人;
  (2)主持研发国家级重点新产品;
  (3)在医药、兽药、农药、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等行业主持研制的新产品取得准入许可;
  (4)国家审(鉴)定动植物新品种或2个以上省审(鉴)定植物新品种的主持人;
  (5)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努力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创作,对保护、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突出贡献。
  (6)其他为经济社会发展、民生建设做出突出贡献,取得显著成果并获得省部级及以上表彰或奖励的人员。
  (二)高技能人才
  长期工作在生产服务技能岗位第一线,技艺精湛,贡献突出,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 获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或中原技能大奖,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河南省技术能手、河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2. 在国际技能竞赛中获奖,在国家技能竞赛中获得前三名,在省级一类技能竞赛获得第一名;
3. 在技术革新、技术改造、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等方面有重大贡献,取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的人员或国家专利第一完成人;
4. 在本行业中具有领先的技术技能水平或有重大技术革新,在某一生产工作领域总结出先进的操作技术方法并为同行业公认,取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创造直接经济效益在100万元以上,具有市级以上相应机构颁发的证书或有效证明;
5. 实践经验丰富,熟悉专业技术理论知识,能够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重点或关键性技术难题;在本职业(工种)中具有某种绝招绝技,在省内同类职业(工种)中产生重要影响,并在带徒传技方面成效显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努力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创作,对保护、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突出贡献。
  (三)产业创新领军人才
  为更好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省政府特殊津贴制度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和需要,主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本次推荐工作单独设置非公企业的产业创新类人才申报指标。申报该类人才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 高端装备制造、现代金融、现代物流、新能源汽车、电子商务、航空经济、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引领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中非公企业的核心研发人员或技术能手。
2. 拥有核心技术或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良好的市场意识,有效组织并引领创新团队,组织开展技术含量高、关联度大、支撑引领作用较强的产业创新项目,在推进产业关键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做出积极贡献,取得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选拔条件
  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人员要具有中国国籍,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具有创新、进取和奉献精神,近五年来业绩突出、成果显著,并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在专业技术或生产服务岗位第一线工作。原则上要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是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身体健康、年龄一般在60周岁以下。
  (一)专业技术人才
1. 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学术造诣较深,是学科领域的带头人,在市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研究成果有开创性和较大科学价值,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以下统称国家科技奖励);
  (2)中国专利金奖的主要完成人(前3名);
  (3)获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4)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前4名)或2项二等奖(前3名),获部级奖项的参照省级奖项执行;
  (5)获市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前2名)或2项一等奖(第1名),获厅(局)级奖项的参照市级奖项执行;
  (6)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或2项以上子项目;
  (7)主持完成市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
  (8)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本专业国内权威期刊发表的论文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一、二区累计3篇以上)。
2. 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成绩卓著,对社会发展和学科建设做出突出贡献,在业内有重要影响,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前4名)或2项二等奖(前3名),获部委级奖励参照省级奖项执行;
  (2)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或河南省发展研究奖一等奖(前4名)或2项二等奖(前3名);
  (3)获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或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
  (4)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5)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入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文库或鉴定为优秀;
  (6)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或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同时,独立发表的论文被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3篇以上,或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本专业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的论文被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A&HCI(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收录。
3. 长期工作在工农业生产和科技推广第一线,在技术研究与开发中有重大发明创造、重大技术革新或解决了关键性技术难题,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和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获国家科技奖励;
  (2)获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3)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前5名)、二等奖(前3名)或2项三等奖(前2名),获部级奖项的参照上述省级奖项执行;
  (4)获市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前3名)、一等奖(前2名),获厅(局)级奖项的参照上述市级奖项执行;
  (5)主持完成的项目获国内本行业或领域最高奖;
  (6)作为第一完成人拥有2项以上有效发明专利并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4. 长期工作在医疗卫生工作第一线,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在疾病预防控制或治疗疑难、危重病症中成绩突出,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中国医师奖等卫生行业国家级学术、技术奖励;
  (2)获白求恩奖章或南丁格尔奖;
  (3)获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4)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前5名)、二等奖(前4名)或2项三等奖(前3名),获部级奖项的参照上述省级奖项执行;
  (5)获市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前4名)、一等奖(前3名),获厅(局)级奖项的参照上述市级奖项执行;
  (6)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临床重点专科,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学科带头人;
  (7)担任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8)经省级卫生部门鉴定,取得重大发现或发明,填补国际、国内、省内、市内空白;
  (9)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本专业中华系列杂志(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3篇以上或被SCI收录1篇以上且影响因子大于等于3.0的论文。
5. 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工作第一线,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坚实的学科教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在所从事的学科教学领域中能力和水平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对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发挥了重大作用,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或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2)获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前3名);
  (3)完成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前3名);
  (4)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5)荣获“全国模范教师”或“全国优秀教师”或“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6)从事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工作,成绩突出,获市(厅)级及以上表彰或奖励。
6. 在教练执训工作中,在执训满2年,培养训练的运动队或运动员取得下列成绩之一的教练员:
  (1)在世界三大赛(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中获得奖牌;
  (2)获得亚运会或全运会奖牌;
  (3)打破世界纪录或全国纪录或省纪录并被相关体育组织承认。
7. 在宣传文化新闻出版领域,成绩卓著,对经济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学科建设、宣传文化领域改革创新和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突出贡献,是本领域的带头人,获全国本行业或领域最高奖的主创人员(前5名);省辖市、县(市、区)入选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一批全面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贯中西、联系实际的理论家,一批坚持正确导向、深入反映生活、受到群众喜爱的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一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社会责任感强、精通业务知识的出版家,一批紧跟时代步伐、热爱祖国和人民、艺术水平精湛的作家、艺术家)人才的人员。
8. 在信息、金融、财会、贸易、旅游、法律、现代管理和社会工作等领域,为解决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提供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科学理论依据,具有特殊贡献,获市(厅、局)级及以上表彰或奖励之一的人员。
9.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模范遵守国家法律和政策,社会责任感强,坚持专业技术工作,带领企业进入全国500强或连续3年在500强中保持同等以上位次及打造行业龙头企业的优秀企业家。
10. 在本专业领域潜心钻研、勇于创新,掌握前沿或独有技术,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现行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主要起草人;
  (2)主持研发国家级、省市级重点新产品;
  (3)在医药、兽药、农药、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等行业主持研制的新产品取得准入许可;
  (4)国家审(鉴)定动植物新品种或省市审(鉴)定植物新品种的主持人;
  (5)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努力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创作,对保护、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突出贡献。
  (6)其他为经济社会发展、民生建设做出突出贡献,取得显著成果并获得市(厅、局)级及以上表彰或奖励的人员。
  (二)高技能人才
  长期工作在生产服务技能岗位第一线,技艺精湛,贡献突出,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 获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荣获中原技能大奖、河南省技术能手、河南省劳动模范,以市委市政府名义表彰的各类高技能人才。
2. 在国际技能竞赛中获奖,在国家技能竞赛中获得荣誉或奖励,在省级一类技能竞赛获得第2名以上荣誉或奖励;
3. 在技术革新、技术改造、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等方面有重大贡献,取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市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的人员或国家专利主要完成人;
4. 在本行业中具有领先的技术技能水平或有重大技术革新,在某一生产工作领域总结出先进的操作技术方法并为同行业公认,取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创造直接经济效益在50万元以上,具有县(市、区)级以上相应机构颁发的证书或有效证明;
5. 实践经验丰富,熟悉专业技术理论知识,能够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重点或关键性技术难题;在本职业(工种)中具有某种绝招绝技,在市内同类职业(工种)中产生重要影响,并在带徒传技方面成效显著;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努力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创作,对保护、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突出贡献。
  (三)产业创新领军人才
  为更好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市政府特殊津贴制度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和需要,主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本次推荐工作单独设置非公企业的产业创新类人才申报指标。申报该类人才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 高端装备制造、现代金融、现代物流、新能源汽车、电子商务、航空经济、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引领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中非公企业的核心研发人员或技术能手。
2. 拥有核心技术或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良好的市场意识,有效组织并引领创新团队,组织开展技术含量高、关联度大、支撑引领作用较强的产业创新项目,在推进产业关键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做出积极贡献,取得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中创造直接经济效益情况要有县(市、区)级以上相应机构颁发的证书或有效证明。
  五、推荐数量
  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的推荐指标是: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产业创新类人才各2名,3类指标不得相互挤占。市教育局、市卫计委、郑州人民医院医疗集团、市建委、市农委、市国资委、高新区、经开区、郑州航空港区经济综合实验区推荐指标单独下达。对于符合上述专业技术人才推荐条件的特别优秀的产业创新领军人才,郑州航空港区经济综合实验区、高新区和经开区可在分配的推荐名额基础上多推荐2-3名人选。
  六、推荐程序
  (一)推荐工作由各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市直部门组织实施。各单位推荐的人选必须经过专家评议和公示程序(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涉密人员可不公示),并经各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或市直部门审核同意后上报。
  (二)申报人选原则上要有市级以上(含市级)学术技术荣誉基础(如:学术技术带头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专业技术奖励(项目)或技能人才等),并根据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业绩贡献大小作为重要参选依据,按照推荐人选业绩贡献“优中选优”。
  (三)基层单位一般按照隶属关系逐级向上级推荐人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向所在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申报人选;同一基层单位人选只能通过同一渠道申报,不得多头申报。
  (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各单位推荐的合格人选进行评审,省政府特殊津贴推荐人选在市政府特殊津贴拟定人选基础上产生,对评审通过人选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涉密人员可不公示),将公示无异议的人选报请市政府审核。
  七、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各单位要加大选拔推荐人选的宣传力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类协会的作用,提高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的积极性与广泛性;要把享受省、市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选拔工作作为更好实施人才战略、强化创新驱动和统筹抓好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精心组织实施,确保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选拔工作顺利进行。
  (二)保证质量。各单位要吃透把准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要求,严格选拔条件和推荐标准,把对人选质量要求放在首要位置,加强对申报材料的审核,确保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好中选优;要切实将那些长期辛勤工作,在一线专业技术和高技能工作岗位上取得突出业绩,做出重要贡献,其业绩、成果和贡献为同行和社会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选拔上来。对从事专业技术和技能工作的企事业单位领导,各单位推荐比例不得高于40%
  (三)选拔推荐工作要紧密结合我市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战略规划的需要推荐人选。对长期或经常到县乡农村、城镇社区、中小企业等基层一线,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培养基层人才的专业技术人员,同等条件下要优先推荐。要充分照顾行业、领域、学科平衡,避免推荐人选过度集中于某一行业、领域、学科。
  (四)本次推荐工作开展情况及人选质量,将纳入我市高层次人才选拔推荐工作考核范围,作为今后各项选拔推荐工作部署和指标分配的重要依据。
八、报送材料
  申报市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的所需填写各类表格均使用河南省人社厅设计的表格填写申报,不得改动表格,申报条件、要求及有关内容按照上述市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的条件填写。人选标签(请将此标签贴在申报材料袋表面),2016年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推荐人选要修改为2016年郑州市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推荐人选。申报材料的原件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审验(审验后退还)。
  (一)书面材料
1. 综合报告2份。内容必须包括人选推荐情况、专家评议情况、公示情况等,并附专家评议结果汇总表。综合报告加盖各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或市直部门公章,并注明联系人、联系方式(电话、传真、电子信箱),主送单位为郑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 推荐人选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1份。
3. 推荐人选的身份证复印件1份。
4. 推荐人选《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新版)原件(审验后退还)及复印件1份。
5. 《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推荐人选情况登记表》1份。表中“省辖市或县(市、区)意见”一栏盖省辖市或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章。
6. 推荐人选的业绩证明材料复印件1份。
7. 推荐人选符合条件情况表1份。
  纸质材料一律提交复印件,评审过后不再退回。
  (二)电子数据
  通过“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个人信息采集工具”报送生成的RPU格式电子数据。
  请认真核对填报的电子数据,确保电子数据与纸质材料一致,准确无误。
  申报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报送材料的具体要求、个人信息采集工具和有关表格请从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网站http//www.ha.hrss.gov.cn“专业技术人才”专栏中的“下载中心”版块, 或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络学院网站http//hnzj.59iedu.com“政策法规”专栏查阅和下载。
  申报材料务必于2016829日至31日前由各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或市直部门(不接受个人报送材料,材料不全的不予接收)报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专业技术人员处(郑州市陇海西路360号,陇海路与工人路交叉口西南角,1303房间),如超出此时间段报送,将不再受理,视为自动放弃推荐。
  联系电话:专业技术人员处6717023867170239
  联 系 人:陈德亮,黄惠新
  电子信箱:shirenshejuzjc@sina.com


2016
816

郑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
2016
816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