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现代大学新理念
田建国
一、21世纪新一轮教育革命趋势
21世纪新的一轮教育革命的起点应该是1994年。当时,世界教育界发生了两件值得一提的大事:第一件是在美国,国会通过了2000年美利坚共和国教育改革方案,内容很简单,即2000年美国大中小学教室电脑全部联网,图书馆、州政府、市政府全都联网。1997年克林顿又提出了著名的8岁孩子学会阅读,12岁孩子能够上网,18岁青年能进大学,所有公民能进行终身教育。第二件是在韩国,推出了21世纪培养韩国新国民计划,提出四点要求:第一,要求国民首先要有爱国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有道德;第二,培养有智慧的人;第三,培养开明的人;第四,培养劳动的人。
21世纪新一轮教育革命有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以人为本,即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关注人的价值、权利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从国际教育发展总体走向看,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差不多每十年有一次革命性变化,引起全球教育震动。第一次革命,1970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一个学会生存的报告,确认了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概念。第二次革命,1980年,计算机发展,改变了人们受教育的方式。第三次革命,1990年,开始了教育服务贸易,现在全世界达到3000亿美元。第四次革命,2000年到2010年,我们从国际组织现在所做的事情,还有我们中国所做的事情,都发现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2)重视人格和价值观。美国首先认识到要培养公民,科学家是从公民中产生的。教育的首要任务不是培养科学家、学者,而是培养公民。教育的目的不是在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在建立一种新的文化,包括我们对世界的生活的态度,思维方式,包括价值取向。教育所要聚焦的目标,就是为学生立德、立业。立德,就是教育学生形成诚实、守信、接受生活、崇尚自然、善于接纳他人和他人合作等基本的道德素养;立业,就是培养学生形成善于学习、善于发现、善于创新的能力和勤奋学习的品质。德的基础是“诚”,业的基础是“勤”。以诚立德、以勤立业,诚信勤奋,立命之本。
2002年美国国家预算在中小学人生观教育上的专项投入是2500万美元。美国历来强调阅读、书写、算术,目前又增加了责任,尊重诚实和温和。西方国家针对优秀人才评价标准主要参考六个方面:品行、动机、潜能、理解力、知识、经验。重要程度依次递减。把品行放在首位。它们之间逻辑关系是,没有品行光有动机很危险;没有动机光有潜能是无能;没有潜能光有理解力是有限的;没有理解力光有知识毫无意义;没有知识光有经验则变得非常盲目。21世纪注重人的品行,人的全面发展。从韩国黄禹锡造假事件我们可以看出,他之所以出毛病,不是因为他没有知识,克隆狗他还是做出来了,主要因为他不是一个有道德的新国民。
1997年,美国《时代周刊》和《新闻周刊》介绍了哈佛大学科尔斯教授的《孩童的道德智商》一书,由此德商进入专家学者的视野。德商是指一个人的德性水平和道德人格。许多学者认为,德商的内容包括体贴、尊重、容忍、宽恕、诚实、负责、平和、忠心、礼貌等各种美德。科尔斯教授说,品格胜于知识。可见,德是最重要的。一个有高德商的人,一定会受到信任和尊敬,自然会有更多成功机会。现实中大量事实证明,很多人的失败,不是能力的失败,而是做人的失败,道德的失败。要学会做事,又要学会做人。要发展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又要发展尊重、理解、诚实、责任、宽容等道德因素。
(3)重视中小学教育。这一特点虽然和咱高校关系不大但也很重要。我们通常认为科学家是从大学产生的,认为把大学实验室建好了,把大学建好了,科学家就培养出来了,全世界几乎没有一个国家是这样做的。据统计,中国的教育经费(国家拨款)7%投在中小学,93%投在大学,而国外大体上是中小学占80%,大学占20%。要处理好中小学发展和大学建设的关系。中小学发展和大学建设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中小学教育最大特征就是它的基础性。如果说高教、成教、职教是“今天”的生产力,那么中小学教育则是“明天”的生产力。如果说整个教育是一棵大树,中小学教育更像深埋于泥土的根系。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整体进步才能对社会产生最大效益。我们的教育发展目标应该是“以国家投资的一流大学精英教育拉动教育现代化,以政府投资的公共普及教育推动教育现代化,以教育现代化引领四个现代化,以教育的初步现代化引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1957年,前苏联载人卫星的成功发射震撼了美国。美国感到在科学领域落后之际,首先想到的是教育改革,并认为最重要投资应该是对中小学教育的投资。从小培养起来的新一代,更为有希望,也更为重要。1995年美国颁布了历史上第一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2007年全美将进行学生科学素质的评估,现在正在研究如何评估和向高中扩展,向5岁以下的幼儿阶段扩展;向技术教育扩展;向社会情绪能力培养扩展。许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在20世纪末相继公布了国家的科学教育标准,开展了幼儿园和小学中的探究式科学教育改革,以使新一代的国民有效地掌握科学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及正确的推理方法和模型,培养探究能力和探究的热情,培养科学精神和合作精神。
目前的我国中小学教育状况是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能力和创造热情在儿童时期已经被消磨殆尽,到大学阶段,许多学生已经失去了学习和研究的热情,这是很可怕的。
(4)重视精英教育。日本计划50年内出30个诺贝尔奖,培养240万创新人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日本的教育部选定全国26所重点高中培养最有潜力的学生,为培养出顶尖人才创造条件。这和我们国家差别很大,我们国家是取消重点中学,学生按地区排位。而他们是办好重点中学,加大投资,每个学校给2500万日元,并且过一段时间再扩展一批重点中学。我想这和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的,培养国际级别科技顶尖人才、拔尖人才、中青年拔尖人才是完全相符的。
(5)重视创新能力。西方发达国家对人才的取向从资历取向转向能力取向,现在正在向创新力取向发展。美国、韩国、英国、德国等的教育是紧紧咬住21世纪创新潮流。从时间节点上,是针对21世纪,信息时代、知识时代;从空间节点上,是针对全球经济中美国的定位,他们把美国定位在最伟大的21世纪国家。他们国家的目标是明确的,美国的国家目标是第一,韩国的国家目标就是排世界第七名。为了这个目标,他们需要最伟大、最具有创新精神的国民。
21世纪特点是互联网。有一个研究报告,我国中小学生70%以上的学生,上网是为了玩游戏。21世纪是什么世纪对他们来说没有概念。请看美国中小学生如何回答,67%的学生是获取最新信息,48%的学生是为了研究创造。
二、树立现代大学新理念
大学理念决定大学发展方向,是大学之魂。缺乏正确办学理念,就没有一流的人才培养和学术成果,也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大学。大学理念是对大学的本质、功能、发展规律的哲学思考和理性认识,工业社会大学理念主要特征是科学性、民主性、实用性和开放性,而信息社会的大学理念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全民化、终身化、个性化和国际化。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轨中,现代大学理念应注重“四性”的完善,并逐步向“五化”延伸。现代大学理念包括:
以人为本的理念。现代教育逻辑支点的核心是不断提升人自身建设水准。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价值理想和思维原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最广泛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是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真正的教育应当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让人能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以人为本的理念包括:⑴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⑵关注人的自由、幸福、尊严、终极价值,尊重人的个性、人格、权益,用现代人的精神培养现代人,用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⑶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是一种博大的精神力量和感召力量,它推动人们去感受生命过程。只有感受才会感动,才会在感动中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升华人生;只有感动,才会化为自觉行动。需要强调的是,以人为本是讲教育实践活动要从对人的成长、从人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但不能把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和集体利益之上。有些人认为“无私奉献”过时了,只有国家对我好,我才能对国家好。美国前任总统肯尼迪墓上刻着一句名言:“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什么,而应该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哈佛大学校门上有一段话:“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服务祖国和同胞走出去。”如果我们把“以人为本”变成了“以我为中心”,就曲解了“以人为本”的本质涵义。
崇尚学术的理念。大学作为探索未知世界,认识发现真理,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文化支撑的前沿,承担着培养创新人才、创新知识、促进社会发展的光荣历史使命。大学追求的目标是学术。学术研究是一种极其高尚的理性和精神追求,是探索性、创造性的智力劳动。学术方向要与时俱进,学术人才要有大师名师,学术成果要有重大影响,学术平台要有交叉融合。学术需要积淀,学者需要执着。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认真读书,多思慎思,关注现实世界,注重学术积累;要维护学术尊严和学术自由,崇尚科学,追求卓越,学术诚信,力戒浮躁。注重营造学术自由的宽松环境,自主创新,自行选择学科发展方向,自由确定科研项目。尊重科学发展规律,鼓励学术创新,宽容失败,尤其强调为那些长期坐“冷板凳”,在从事艰苦的学术积累,为攻克世界性难题而默默奉献毕生精力的教师创造一种激励环境,以多种形式展示和弘扬学术精神。高深的学术以其独特的方式得到积累、培植以至形成学术传统。崇尚学术与学术进步,需要整合传统与现实、历史与未来、科学与人文、理论与经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努力实现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的和谐统一。
服务经济的理念。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服务第一。服务的越多、越好、越及时就越有价值。21世纪知识信息是电流,大学就是产生电流的发电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一旦社会需要,比十所大学都能把科学技术推向前进。坚持高校为社会、经济、文化服务,不仅要在文化传播上有重要地位和影响,而且要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上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我们应当深入研究美国“硅谷现象”和英国“剑桥奇迹”。没有硅谷就没有斯坦福大学的一流水平。同样,没有斯坦福大学,也没有今天的硅谷。剑桥大学之所以在20世纪90年代遥遥领先于牛津大学,就是由于剑桥贴近技术创新的主战场,强调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剑桥科技园有1400多个高新技术企业,为剑桥大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现代大学应成为国家发展的思想库、科技发展的发动机、产业发展的孵化器,主动承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任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发展后劲之所在,核心竞争力之所依,前途命运之所系。抓住了自主创新,就抓住了中国发展的关键,就抓住了中国发展的根本,就抓住了中国发展的未来。
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既要重视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在学校发展格局中的基础性、全局性、标志性地位,又要重视发展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协调,学校导向政策的协调,学校与社会公共关系的协调;可持续强调教育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实施科学决策,减少和规避风险,加强成本核算和效益理念,提高投入产出比。现代大学要加大力度促进资源开放和共享,学会“经营大学”,让大学更善于经营自己的资源,实现优化配置,提高办学效益。持续是一个很高的要求。持续是量的积累,持续是跨越的前提。大学要在调整中持续,在调整中持续,在转变中持续,在提升中持续。
重视道德教育的理念。道德是品格、素质、修养,是潜移默化的形成过程。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只是服务社会手段。前者的学习是根本性的,后者的学习是工具性的。如果重智轻德,必然导致学生片面发展,有智商没智慧,有知识没文化,有文化没修养,有欲望没理想,有目标没信仰,最终是有青春没有热血。关注人类命运,关注社会进步,关注百姓疾苦,是人才培养的崇高目标;树理想信念之魂,立民族精神之根是思想道德教育核心。理想信念是支柱,民族精神是灵魂,道德情操是基础,全面发展是目标。一个人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就是危险品。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成小事靠业务本领,成大事靠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要成才先成人,不成人宁无才。思想品德、道德人格比专业知识的学习、谋生手段的训练、竞争能力的培养更重要、更难、更根本。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可以做好任何一件事,一个工具化的人只能机械完成一件事。人品第一,学问第二;文品第一,文章第二。确立国家利益至上价值观念,在集体中求得发展价值观念,在创业中实现人生理想价值观念,诚信受益价值观念。
面向世界的理念。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传授知识,一部分学说有阶级性,而许多门类的知识,以及知识传授的原则、方法和手段,一般是没有阶级性的。特别是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一系列新的信息传递手段和认识工具的出现,对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系统的社会功能产生了深刻影响。大学国际化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中国大学应勇敢走向国际教育舞台,积极推进大学国际化,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借鉴国际教育成功经验,加强全方位、高层次国际教育合作。加大合作力度,丰富合作内涵,拓宽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我们要努力拓展思维空间,思考中国大学在东方教育与西方教育、本土教育与外来教育、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交叉点中的位置,思考中国大学在世界高等教育坐标体系中的发展轨迹。对当代大学的使命作用,要有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辨证的思考,更加理性的审视,更加长远的设想,避免落入单一、狭窄、短视的思维模式。
引领社会的理念。现代大学的本质是在积淀和创造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传承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创新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崇高使命,研究文化是现代大学全部活动的基础。文化创新使得大学着眼未来,引领社会。古希腊大学是哲学思维的场所,中世纪大学是传播人文知识和道德真理的圣殿,20世纪初,大学才走出象牙之塔,成为推动工业化进程的一支重要力量。现代大学要有超前意识,超前才能引领,超前才能推动,超前才能实现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建立“前瞻性大学”的新理念。大学的本质是趋向未来的,着眼于培养和造就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大学的功能在于生气勃勃创造未来。现代大学不仅要走出还要超越象牙塔,创造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