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拍马等于自贬人格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来源:发布时间:2014-09-09浏览次数:220

安乐死 图/周喜悦

    阿谀逢迎、溜须拍马,俗称拍马屁,是流行于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恶俗之风。它以甜言蜜语为表象,以谄媚奉承为特征,以精神贿赂为手段,以获得私利为目的,是人民群众深恶痛绝、正派人士极其鄙视的恶劣作风。

    善拍者多为奸佞之徒。为了达到升官发财的目的,他们往往精研溜须拍马之术,善于察言观色,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策略分而治之。有的直奔主题,露骨而肉麻地吹捧;有的迂回曲折,欲擒而故纵、欲褒而先贬;有的声东击西,巧言令色,无意之间,让被拍者中计而不自知。

    一则古代故事说:有个马屁精十分了得,所拍之人无往不胜。有位刚正不阿的县令不信这个邪,命手下把那个奸佞之人找来。马屁精入得堂来,“酷嗵”一声跪倒在县令面前,连声说道:“小人早就听说您的清名,奴才就是再能拍,也万万不敢拍您的尊臀啊。”县令听罢,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口说:“谅你也不敢拍本官的马屁!”马屁精一溜碎步退下堂去,嘴角露出一丝不易觉察的冷笑。

    类似的故事不妨翻翻《古今笑》之类杂书,也不妨看看野史笔记,笑过之后总会引发一点思考。

    在我看来,拍马与被拍马,基本是一项低智商的无聊活动。但如此低劣的活动从古至今从未绝迹,这是何故?其中有什么玄奥的心理基础和社会基础?

    从心理基础看,人大都有得到别人承认和社会肯定的心理渴望。担任一定社会公职、扮演某种社会角色的人,由于其责任的格外重大,尤其需要得到这种认可,这本无可厚非。但超出一定限度,就容易变味儿,使当事者变得特别爱听好话,爱听奉承话,做一点小事就急不可待地到处张扬,唯恐别人不知道,恨不得马上得到人家的肯定和赞扬。不幸的是,很多所谓的聪明人在这个问题上往往变得格外弱智、格外缺乏自知之明。只要是顺耳的好话,哪怕说得再夸张、再肉麻,都不觉得过分。这就使得谄媚之风有了某种土壤。

    从社会心理看,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如何趋利?当然是依靠诚实劳动、过人本领,这是做人的正道。也有人不愿意那么费劲,于是就找到溜须拍马的捷径。既然有人“好”这一口,而且这人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决定别人的命运,何不投其所好,猛拍特拍,直拍得他浑身舒泰、乐不可支?不幸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埋头苦干没人搭理,溜须拍马博得上位的事情并非绝无仅有。这就让人不免有些悲哀。既为不良的社会风气悲哀,也为人性的弱点悲哀。

    不知人们是否想过:享受拍马其实等于自贬人格、自贬智商;拍人马屁等于侮辱其人格、藐视其智商。道理很简单,谁享受拍马,其实就是拍马者的奴隶;拍人马屁,等于认定对方的人格和智商在自己之下,可以像猫玩儿老鼠一样,将其玩弄于股掌之间。拍人马屁不仅侮辱被拍者的人格,而且侮辱他的智商,只有缺心眼儿的人才会心安理得地接受拍马,并且乐在其中,乐此不疲。因为他不仅人格低下,而且智商也不在拍马者之上。

    当然,拍马这种“低档的艺术”也有自己的行业技巧,搞得不好也会弄巧成拙。一个很有名的作家要来书店参观。书店老板受宠若惊,连忙把所有的书撤下,全部换上作家的书。作家来到书店后,看到到处是自己的书非常高兴,问道:“贵店只售本人的书吗?”“当然不是。”书店老板回答:“别的书销路很好,都卖完了。”瞧瞧,拍马不成拍到马蹄子上了。

    如此说来,拍马并非随便什么人都可为之。品格高尚的人不行、刚直不阿的人不行、性情狂狷的人不行、书生意气太重的人不行、老实忠厚的人不行,迂腐木讷的人也不行。

    同样道理,这些“不行”的人多半不会成为拍马者的奴隶。因为他们虽然“不机灵”,但绝没有愚蠢到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地步。

    什么时候,咱们这个社会能够让拍马的人没了市场,得不到任何好处,这个社会就会向前大大地进一步。

    (作者系《求是》杂志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