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雷锋精神对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时代价值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来源:发布时间:2014-09-25浏览次数:21038

摘要 雷锋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是一座永放光芒的灯塔,是我们的宝贵财富。雷锋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雷锋精神对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要引导和激励大学生弘扬和实践雷锋精神,激发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

关键词:雷锋精神;大学生;全面发展;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要做雷锋精神的种子,把雷锋精神广播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他忠诚的信仰、爱岗敬业的精神、克己奉公的胸怀谱写了他光彩的人生。雷锋精神传承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顺应了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体现着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追求完美、完善自我、崇尚卓越。雷锋精神是当代大学生成长发展、不断进步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提升精神境界、引领社会风尚、营造和谐氛围、完善美好人格的生动典范和有力载体。雷锋精神对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

1 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仍是我们时代的需要

当代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个性自由自主空间日趋扩展,处理好人我关系、群己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雷锋同志艰苦奋斗、公而忘私、团结友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体现着一种积极向上、团结进取、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高远超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国古代无数的志士仁人阐述了

追求有意义的人生的重要性。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毛泽东同志引用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名言, 明确指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在此,为人民服务还是损害人民的利益,为一己私利还是大公无私,都成为人生正向意义与负面意义的分水岭,成为社会福音和社会毒素的警示线。雷锋提出,“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是中华文明的精粹所在,是中华文化光华的凝练与浓缩。为人民的利益而献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世俗社会的神圣追求和高远境界,从中体现出鲜明的中国文化底蕴和特色。

毛泽东同志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50年来,学雷锋活动在中华大地接力推进,雷锋精神不断传承弘扬,哺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成长,涌现出一批又一批雷锋式模范人物,雷锋的名字永远写在春天里、镌刻在人们心灵中。在新形势下深化学雷锋活动、弘扬雷锋精神,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发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感和践行力;有助于激发全社会道德建设热情,集聚道德建设正能量,形成引领社会进步的文明风尚。当代大学生更应当认真学习和实践雷锋精神,学以致用,贯彻到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身体力行。

2 个人素质提升、个人全面发展的时代趋势需要雷锋精神

当代,人们对知识和文化的向往与追求达到前所未有的境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份研究报告曾指出,21世纪科技高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使教育要大量、有效地传授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不断适应发展与变革的知识和技能,这是未来人才培养与造就的前提与基础;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指出,教育也使人们在追求个人发展和生命体验的同时,不脱离个人和集体发展同步的轨道与方向。二者的结合,就是“既能为当前社会和青年学生提供一个丰富复杂、全球联动的世界地图,又能为这个社会和青年学子提供方向明确的人生导航指南针”。每个人一生的知识支柱包括三项: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因此,一个美好的有意义的人生,一定是三项知识支柱的互相支撑、水乳交融,即全面发展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而雷锋精神,恰恰体现了这三项知识支柱的有机结合、完美鼎立。

全面发展,要求能力与素养的全面发展。目前,在重视和开发智力的基础上,人们开始重视情商、逆商、德商等。因此,健全人格,修身修炼,兼容并蓄各种好的品质,如善良、仁慈、公正、尊重、诚实、礼貌、豁达等,显得尤为重要。不以个人的一己得失为喜悲,自然天地宽阔,心境高远。其实无论是求知识,求生存,求为人,当代大学生也要学习雷锋的精神,如大家耳熟能详的“钉子精神”,终生学习,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动力源。学会做事,干一行爱一行,对技术精益求精,脚踏实地、默默奉献的螺丝钉精神,也是个人与社会都所需要的。 如果说,物质匮乏时代,舍我为人,可能会牺牲很多利益,而在当今的物质丰裕时代,则纯粹是仁慈之举。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个人价值实现会带来充实感。雷锋精神,在物质丰裕时代,仍然是应有的精神追求,是人的自我完善发展的重要体现。

3 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需要雷锋精神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 ”。《雷锋日记》中这段脍炙人口的话,生动地诠释了甘为大海中一滴水的境界。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个人永远也不能离开社会与集体而存在。学会做人,回报社会,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深情地常怀感恩之心,是健全人格的要求。把个人融入集体,融入社会,从一己私利中超越出来,追求的是一种精神,这正是现代人的灵魂、精神家园之所在。和谐社会视域下不能只有索取者、没有奉献者,也不能只有旁观者、没有践行者。只有人人“善小而为之”、“恶小而不为”,争做雷锋式的“一滴水”,才能汇成爱的大海。  

 当代大学生面对的各种压力和诱惑前所未有,从而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这种境况下,目光定格在个人的努力、拼搏上,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当集体与个人发生冲突时,只强调个体,当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矛盾时,则以个人利益为重,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因此,要大力弘扬雷锋甘做“一滴水”的精神,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淡泊名利,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摆正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把个人的理想与奋斗融入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一个人只有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快乐和幸福。

4 雷锋精神体现了高尚的品格,今天仍然需要培育和践行这种品格

品格是一个民族的力量源泉,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低。品格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动力之一,拥有高尚品格的青年越多,国家的前途就越光明。

  拥有高尚品格,是青年成长之基。唯有高尚品格,方能具备实现人生价值所必须的修养和人格。炼就高尚品格,不仅是青年自身成长之需,更是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对青年一代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正致力于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国家的精神文明要靠全体人民的品德意志来体现,而青年的精神面貌决定着国家民族未来的精神面貌。因此,党对锤炼广大青年一代的高尚品格始终高度重视。关心、关注和关爱青年,不断致力于调动广大青年的积极性,让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让党的队伍始终充满生机活力。作为大学生自身,更要自励自重,在政治上、心态上、能力上尽快成熟。尽快成长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

大学生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积极做社会正能量的鼓动者和添加人。雷锋精神代表着先进的精神追求和文明方向。当代大学生要自觉弘扬和践行雷锋精神,积极倡导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之理,有积极光明的人生态度,有良好的人格品质,有健康的生活情趣,热诚关爱他人,多做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实事好事,以自身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

5 雷锋作为道德楷模在当今仍有很好的示范意义

道德楷模是自觉践行社会道德要求的典范,反映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精神。一个道德模范,就是社会上竖起的一个标杆、一面旗帜,就是在群众中提倡的一种导向、一种追求。模范人物以自身的道德行为,真实、具体地再现了优秀的道德品质,给人以鲜活、直观的印象,深化了人们对道德力量的理解与认同,构成了个体在道德实践过程中的标准与参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楷模的典型形象能够带给人以极大的精神鼓舞与心理感染,对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雷锋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和先进事迹鼓舞、鞭策了一代又一代人。雷锋同志“出差一万里,好事做了一火车”。雷锋用自己的平凡举动扶贫助困,让许多人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把困苦留给自己,把幸福送给他人,无怨无悔,彰显了中华文明代代相传的高尚品格。雷锋以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诠释了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以对亲人的爱、对国家的忠、对事业的诚来践行和见证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伟大中华文明。大学生应当自觉向道德楷模学习,积极开展学习雷锋的活动,将雷锋作为自己心目中的偶像、成长道路上的良师、追求全面发展的榜样。

6 结语

青年有担当,国家有前途。大学生要自觉弘扬和践行雷锋精神,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不怕困难、攻坚克难,勇于接受锻炼,增长才干,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在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周辉,喻勇兵.论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Z].湖南日报,2012,(03).

[2]周明华.努力成为有高尚品格的“新青年”[Z].中国青年报,2013,(05).

[2]钟惠英.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2,(04).

[3]公方彬.论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J].党建,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