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墨动画的发展及应用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来源:发布时间:2014-04-22浏览次数:384

何方园[1]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121

摘要:水墨动画吸取中国民间艺术,把水墨等独特的风格和形式巧妙与电影艺术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片形式。本文从中国水墨动画的各阶段发展情况、传统水墨动画的特点、数字技术为水墨动画的发展辟开了新的道路,以及水墨动画数字化制作在其它领域的应用等几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水墨动画发展遇到的困境,而后指出了欲走出困境未来需要朝什么方向发展。 

关键字:水墨动画发展和特点  数字艺术  数字化制作  多元化发展

水墨动画作为一种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动画形式, 既要具备有质感真实的泼墨写意画面, 又要有流畅细腻的动态。因此,写意水墨画便是此类动画的主要视觉符号和造型符号。它除了对笔墨情趣有着炙热的追求外, 更加强调在描写对象时对“似与不似”这种中国传统辩证美学的理解, 由此而创造了无数个生动鲜活的屏幕形象,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代表。

一、水墨动画的概述

(一)水墨动画发展沿革

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水墨动画创作于1960年。把典雅的中国水墨画与动画电影相结合,形成了最有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1960131日,陈毅副总理参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美术电影展览会”时,对美术电影工作人员说:“你们能把齐白石的画动起来就更好了。”同年 2 月,上海美影厂成立了试验小组,经近三个月的努力,使《水墨动画短片》试验获得成功。这项革新并非易事,它要突破动画片历来以单线平涂描绘形体结构的旧框框,创造出水墨形体的鲜明质感,使深浅、明暗的墨容,在动起来以后达到均衡统一而又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这就引起了绘画、摄影到特技等制作工序上的一系列的全新改革。经过美术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反复实践,1961 7 月,美影摄制成功了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宣告了中国水墨动画片首创成功。它们以优美的画面和诗的意境,使动画艺术进入更高的审美境界 ,是动画史上的一个创举,它的成就在国内外引人瞩目。

1963 年,完成第二部水墨动画《牧笛》, 该片在丹麦国际电影节上荣获金质奖。 更为出众的是 1988 年拍摄完成的《山水情》,影片以景抒情,情景交融,那云气缭绕的山,那烟雾蒙蒙的水,虚中有实,实中带虚,显示出中国艺术的深厚传统。同时,与之紧密揉合的各种现代动画手法,把中国水墨动画这朵艺术奇葩推向新的境界。

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先期的水墨动画都是以手画为主,依靠摄影技术将画面连贯起来。由于没有电脑操作的简便性,需要消耗大量纸张及人力物力才能制作一部短片,过程历时长,显然在如今的快速运作环境下有些跟不上节奏。所以需要利用更简便,实用的技术来实现水墨动画的创作,即各种电脑数字化软件的发明出现给水墨动画创作者提供了个很好的平台。

(二)传统水墨动画的特点

具艺术价值,富教育意义的中国水墨传统动画影片系列具有三大特色:

1.内容健康,深具教育意义。

2.形式多样,深具民族风格且与中国传统技艺有密切关系;动画片中使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与技巧,极富艺术特色。

3.制作十分精美,深具艺术价值,值得珍藏保存。列为国家机密的制作方法《中国水墨动画影片》系列为了表现水和墨的渲染效果,必须使活动人物没有边缘线,这种做法的成功,打破了动画“单线平涂”的制作,自《牧笛》推出后,引起国际震惊,关于其制作方法,世人至今仍百思不解。

二、数字艺术背景下的水墨动画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起, 数字信息技术的兴起发展, 逐渐给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艺术创作平台。进入新纪元后, 数字信息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 特别是电脑绘制技术的提高使得二维和三维电脑技术得到空前提升, 艺术界也行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门类――数字艺术。它是以计算机数字技术为依托的数字化艺术形象, 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表现形式和空间, 也提供了无限潜能和高效, 成为人类创意的新视界, 同时也给动画界带来一场技术革命。

在数字技术力量的支撑下,水墨动画的制作时间大大缩短了, 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解决了传统制作工艺繁复的问题, 给水墨动画的再生产创造了条件。技术的进步, 不仅给传统的水墨动画的制作减压,而且在艺术形式上也带来了新的突破, 三维立体空间效果是以往的手工制作很难达到的。数字技术提高了水墨动画的视觉冲击力, 提高了它本身的审美价值。数字技术为水墨动画的发展辟开了新的道路, 正是“伟大的技术将为创造伟大的艺术提供不竭的动力。”

三维水墨动画技术,始于70年代,随着超级图形工作站的出现,三维几何造型技术和真实感图形生成技术取得很大进展,促进了具有高度逼真效果的三维计算机动画技术迅速发展,并达到实用商品化地步。它可以创造出虚拟的影像,在观众看来可以达到水墨画的效果。数字的非线性编辑不但在技术上有一系列软件的支持,而且画面的组接有很大的自由性。利用数字技术将各种各样的声音进行调整,制作是非常方便与随意的。2003三维水墨动画《夏》入选计算机图像技术盛会“SIGGRAPH 2003”,这也是中国大陆第一次入选SIGGRAPH这样的顶级CG盛会!《夏》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不是“画”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用MAYA来“搭建模型”和“渲染”出中国传统艺术。这个不会被认为是其他国籍的独具风格的三维动画说明了水墨三维动画是可以实现的。

数字艺术下的水墨动画拓展了传统水墨的表现语言, 尤其是三维动画中表现了更丰富多彩的水墨虚拟世界。通过三维强大的表现力创建三维水墨形象和动画, 在利用数字后期制作进一步表现水墨的干湿浓淡, 虚实变化。三维水墨不仅拓展了三维的画面语言, 而且表现出传统水墨所不能创建的运动空间, 这将是现代水墨动画的一个发展趋势, 在数字技术领域里其有着更为宽广的包涵度, 可以融合更多的元素、手法, 进行创新, 拓宽了其表现层面和深度。

三、水墨动画数字化制作在其它领域的应用

当然水墨动画的数字化表现也不只是运用于我们所看的动画片中,技术的进步不能让我们忽视艺术的危机,发展传统水墨动画片的市场越来越小。水墨动画在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下,正向着多元化发展,这种数字多元化不仅体现在文化的个性彰显上,技术手法的不同上,还体现在它的创作形式上。

(一)电视片头

CCTV11 戏曲频道中有一段栏目包装是用真人拍摄的故事《白蛇传》中的情节,巧妙的将实拍的演员和背景运用数字技术结合在一起,并且都采用了水墨画效果的处理。多种艺术手法的结合,使作品看上去中国味十足。其配合软件加上水墨效果的插件完成的一个非常具有民族风格,历史神话背景的水墨片头,非常的有创意。其强大细腻的建模方式,特效的绚丽,渲染得极其逼真,让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这就是水墨动画数字化制作在现实中的一个应用,这个片头就区别了以往的很多如出一辙的片头,避免了大众审美的疲劳,无疑让我们眼前一亮,记忆犹新。

(二)广告

《达利园蜂蜜绿茶》电视广告,实体人物与水墨形式相结合,突出广告中“绿茶”的意味,代表着中国物产元素的特色。在这个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水墨动画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水墨动画片,而是作为中华文化符号的代表溶入到了现代的作品中。混搭的艺术形式提高作品的文化品味和时代感。这些作品中的水墨动画元素的应用不仅仅意味着怀旧,它是一种以迎合商业目的而出现,直接与商业相结合,与社会对话的新的水墨动画艺术作品。

(三)歌曲 MTV 中的应用

王力宏的 MTV《在梅边》在这部水墨动画中并不是全部的视觉画面,而是作为空间,背景穿梭在其中,换句话说它只是配合 MTV 中的中国曲风音乐的视觉表现符号。这个作品中融合京剧,流行音乐,水墨动画等多种风格的艺术形式,使这个作品得到了升华。再如刘德华长达5分钟的《美人痛》的 MTV,全篇运用水墨动画制作,人物使用线条勾勒的方法在配合大面积渲染的山川背景,无比贴切的流露出中国水墨画的博大精深,使欣赏者能够更好的融入整个故事的意境中。

(四)游戏

在经过多年的不断改进和变化,《三国志 11》大地图一改本系列传统的精致与华丽,采用了气势磅礴的水墨风格,一展历史的沧桑与厚重。此外,游戏改采用3D引擎开发,而不是以往的预渲染方式,这次是实时的3D人物,在舌战、骑马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物的形象改变许多。而且水墨风格还是很能突出历史的沧桑感,而经过3D效果处理的场景战斗场面,都更具有真实感和震撼力。

当然还有水墨数字化的制作业在很多地方得到运用,除了以上的例子,还有游戏动画、电视片头的动画、电影片头的动画、产品演示动画等。

综上所述,数字化技术为水墨动画更好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制作模式,先进的技术将为创造伟大的艺术提供不竭的动力。

我们不难看出水墨动画数字表现的重要性,感叹于数字化表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水墨虚拟世界,感叹于数字化带来的强大表现力。这些不仅体现在水墨动画的创作技术中,还体现在其它艺术表现形式上。加快中国传统水墨动画的数字化改革已经迫在眉睫。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市场化效率,一切都需要数字形式来实现。水墨动画是在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下冉冉升起的,不仅继承了传统文化,还有着自身新的特点。而作为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水墨动画与国外动画的斗争是 一项长久而艰巨的工作,它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更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断的努力。期望数字化技术能够给中国的传统水墨动画带来新鲜的生命力,我们期待着经典艺术的回归。让我们保护好这块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以数字化革新让它发扬光大。

的确!水墨动画正在与数字化技术携手,悄然迎来了它的第二个春天……

 

[参考文献]

[1]杜大恺.多元视界中的中国画[M].北京:清大学出版社,2006214.

[2]尼葛洛.数字化[M].广:中国文艺出版社,1994211-217.

[3]孙立军马华著.动画影片分析[M].:中国宇航出版社,2003161.

[4]黄玉珊.动画的起源与发展.电影杂志[J]. 199646(3)132-135



[1] 作者简介:(1985-),女,河南郑州人,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广告设计与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