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女子蚕业学校与民国苏南蚕业改进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来源:发布时间:2011-12-17浏览次数:1219

摘要:民国时期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以改进苏南蚕业生产为己任,把先进的蚕业生产技术引进苏南地区。在开展学校蚕丝教育的同时,积极利用蚕业学校在技术和人才上的优势,在苏南蚕区建立蚕丝改进指导所,引导蚕农开展蚕丝生产合作,推广改良蚕种,推广先进的育蚕、制丝技术。女子蚕业学校民国时期在苏南地区的改进实践对苏南乃至全国蚕丝生产技术的改进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蚕业学校;苏南;蚕业改进

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以下简称女蚕校)是民国时期苏南蚕业技术发展的主要基地,先进的蚕业生产技术大多是通过蚕业学校引进和传播。同时学校的蚕业教育也是蚕业改进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民国时期苏南蚕业改进中女蚕校培养的育种、制丝等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女蚕校毕业生在苏南各地设立的育种场、育蚕指导所等蚕丝改进机构,是民国时期苏南整个蚕业改进体系中重要的一环,他们是最早一批认识到苏南蚕业生产技术落后的人,也是最早一批投入到苏南乡村蚕业改进的。从某种程度上讲,如果女蚕校缺失,民国苏南蚕业改进的进程可能就会改写。      

一、民国时期江苏女子蚕丝学校的沿革与设置

女蚕校的前身是史量才于1904年创办的私立上海女子蚕桑学堂,于1912年迁建于苏州的浒墅关。史量才早年毕业于中国最早的蚕桑学校――杭州蚕学馆。史量才通过创办蚕业学校希望以此来倡导“注重栽桑,养蚕、制种、缫丝等试验,并改良旧法,兼授普通及专门学理,以扩充女子职业,挽回我国利权为宗旨。”[1]在迁往浒墅关建学的宗旨也没有改变,倡导蚕业技术改良一直是女蚕校的追求。

国民政府的建立为女蚕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国民政府为了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局面兴办农业教育,蚕业教育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孙中山在建国实业计划中强调了蚕业教育的重要性,“蚕丝为中国发明,西历纪元前数千年已用为制衣原料,为中国重要工业之一,直至近日,中国为以蚕丝供给世界之唯一国家。吾意国际发展计划,应于每一养蚕之县,设立科学局所,指导农民,以无病蚕子供给之,此等局所当受中央机关监督,同时司收买蚕茧之事,使农民可得善价。次乃于适宜地方,设缫丝所,采用新式机器,以备国内外之消费。最后乃设丝绸工厂,以应国内国外之需求。缫丝及织绸工厂,皆同受一国家机关之监督,借用外资,受专家之指挥,而其结果,可使该物价廉省,品物亦较良较贱矣。”[2] 1912年国民政府公布专门农业学校规程,191384日又颁布35号令,规定农业专门学校分为甲、乙两种,其中甲种学校定预科1年,本科3年,本科毕业后,另设1年以上研究科。由于甲乙种农校学生全为男生,而蚕桑丝绸生产主要是妇女参与,各省参考专门农业学校的设年。学校注重对学置,专门成立有女子蚕业学校或在女子职业学校中专设蚕科,学制2-3年。学校重视对学生在理学和技术两个方面进行培养。[3]

1912年,在浒墅关女蚕校的基础上建立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学校建立初期只设立养蚕科,学制设定为一年的预科,三年的本科,每届招生40人。1918年女蚕校设立短期培训性质的甲、乙两种蚕业传习所。1922年民国政府实行“壬午学制”,女蚕校改称为江苏省高级蚕丝科职业学校。设高级养蚕科、中级养蚕科,高级养蚕科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中级养蚕科招收小学毕业生,学制3年。1924年起,女蚕校开始按照新学制招生。当年招收中级蚕丝科学生40人,高级蚕丝科学生4名。1927年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的蔡元培仿照法国倡导大学区制,女蚕校在大学区制度下多次改名,先是19282月改名为第四中山大学苏州女子蚕业学校,19284月改名为江苏大学女子蚕业学校及中央大学区立蚕业学校。1929年之后大学区取消,女蚕校继续使用江苏省高级蚕丝科职业学校校名。1930年女蚕校增设高级制丝科。第一届学制二年,第二届起改为三年制,同时中级养蚕科改为二年制丝科。女蚕校招收的学生,相当一部分就是来自于苏南的各县。

女蚕校除了普通学校常设教学等机构外,学校还设有场务部,负责办理养蚕、栽桑、制丝及学生实习等事项。1919年设立蚕种制造组,为学生提供育种实习,同时在苏南地区制造、推广改良蚕种。1921年设立原蚕种部,建立原种分级制度。1923年学校又设立了推广部,推广部实际上负责蚕丝业改进的工作。1925后,还设立制丝改进机构,面向苏南各区开展制丝技术改进,女蚕校校内和派出性机构的设置都是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和各地蚕业的改进。其育种场、制丝所、推广部等机构都是较早投入到苏南蚕业改进的,对苏南地区的蚕种、制丝等蚕业生产改进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女蚕校蚕丝教学实践                                                                             

女蚕校建立之后,在教学上专注于蚕业相关专业的教育,特别是1918年郑辟疆出任女蚕校校长后,对女蚕校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在郑辟疆看来,女蚕校虽然“进行上万分艰难,荏苒十年,厥效甚微,欲使毕业学生获得相当之职业,殊非易事。而校内同人沉闷已极,良医所教所学为新蚕业,而社会蚕业并不欲革新,亦何怪其格格不入哉。”[4]显然,郑辟疆对女蚕校当时的教学和对蚕业改进的作用是不满意的,为此郑辟疆从新修订了女蚕校的办学方针:“启发学生的事业思想;树立技术革新的风尚;以自力更生和节约的办法,尽量充实实验设备及实习基地,提高教学质量;坚决向蚕丝业改进途径进军。”[5]成为女蚕校的办学方针,女蚕校在今后的蚕业教学和改进中正式秉承着这种方针,成为苏南蚕业改进的基地。

女蚕校为了更有效的培养蚕业改进人才,在学校课程实际上积极围绕蚕业开设相关的课程。按照1913年颁布的关于甲、乙两种农业学校的分科。甲种农业学校共分为农学、林学、兽医学、蚕业学、水产5学科。蚕业学主要课程为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动物学、植物学、农学总论、蚕业泛论、经济学、土壤学、气象学、害虫学、肥料学、养蚕学、蚕体生理学、蚕体解剖学、蚕体病理学、制种学、细菌学、制丝学、桑树栽培学、蚕丝业经济学及有关实习课等。乙种农业学校分为农学、蚕学、水产3学科,学制3年。其通修科目为修身、国文、数学、博物、理化、体操;选修科目为地理、历史、经济、图书等;蚕学专业课程主要有养蚕学、蚕体生理及解剖学、蚕体病理学、制丝学、桑树栽培、土壤及肥料学、气象学、蚕业法规、农学大意等。在上述两类农业专门学校中,蚕业学都作为主要学科,足见当时的国民政府对蚕丝业的发展予以高度重视。[6]在此基础上,女蚕校在专业的设计上,更是强调蚕业相关专业的教育,1930年成立的制丝科专业,除了党义、公民、国文等课程外,大量的课程是制丝、干茧、生丝整理等课程,此外还讲究学习理论和制丝实践的相结合,开设各种实践学习。并且各年级所学课程,按照年级的增加,普通课程逐渐减少,而专业相关的课程却逐年增加。在中级蚕丝科中,普通课程与职业课程的平均比例为5248,高级制丝科为4753,高级蚕丝科为4357

女蚕校教学所用的教材,普通课程多选取能与职业教育课程相关联的版本,而职业课程的教材则大多为女蚕校教师自己编写,遵循理论学习与时间指导并重的原则。郑辟疆亲自编著了《桑树栽培法》、《蚕体解剖》、《养蚕法》、《蚕体病理》、《制丝法》等八种教材。[7]实习课程的安排根据蚕丝科不同的实习特点而分为平时实习、定期实习和不定期实习三种。其中,平均实习包括栽桑、检种、解剖、煮茧、缫丝、织绵等项;定期实习包括养蚕、制种、原料、生丝检查、整理屑物等项;不定期实习则包括消毒、浸酸、烘茧、干茧、蚕种处理、蚕具消毒灯项。

女蚕校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也十分注重对先进蚕业生产技术的学习,当时日本的蚕丝生产技术高于中国。郑辟疆本人也对日本的蚕业生产进行过考察。并且在1923年到1929年间,女蚕校多次组织学生、教员等到日本,入学和参观日本的蚕业专科学校、蚕业合作社、蚕业机构,学习日本先进的育蚕、制丝技术和组织。1923年派女蚕校的毕业生费达生进入东京高等蚕业学校学习制丝,郑蓉镜进入上田蚕丝专门学校学习养蚕制种。1926年蚕科教员俞韵蠲入日本上田蚕丝专门学校研究病理与解剖。同时,俞韵蠲还参观了日本当地的蚕种试验场暨私人制种场所,研究夏秋原蚕饲育及原种制造。1928年派遣蚕学教员兼场务部主任邵申培、蚕学教员兼推广部主任费达生复日本蚕丝业繁盛区域考察,同行的还有蚕学教员孙诏谷及校友兼制种家陆子容、华承昭3人,共同组成江苏蚕业参观团。考察团参观了东京、京都2府及静冈、爱知、长野、群马、琦玉、福冈6县等日本蚕业较为发达的地方,总计参观蚕业机关有42处之多,对日本蚕丝业的发展有了全面而细致的了解。1929年,学校派遣推广部技术员张复升、制丝助教吴淑贞和高级蚕丝科毕业生唐盛琨前往日本学习制丝。19294月,再次派遣学校制丝主任张娴前往日本考察各学校和各丝厂制丝技术发展状况。除了派人员出去学校外,女蚕校还聘请日本的技术人员来女蚕校教学,1926年到1928年期间,日本人白泽干在女蚕校指导育蚕技术。1928年日本多人组成参观团访问女蚕校,对女蚕校的育种、制丝进行指导。女蚕校与蚕业发展技术较高的日本保持技术上的联系,使学校能够把握国际上最新近的育蚕、制丝等蚕业生产技术,这对于女蚕校的发展有机积极的意义。使得女蚕校的学生能够学习到先进的蚕业知识,为苏南蚕业改进提供先进的技术保证。

三、在苏南地区蚕业改良的实践

女蚕校的学生,经过在女蚕校的学习,毕业后大多数也都投入到了苏南及各地的蚕业中,对苏南蚕业改进做出了有效的贡献。20世纪20年代苏南地区建立了最早的一批蚕种场中女蚕校学生起着重要作用。1924年女蚕校毕业生王振华、汪物铭建立了虎�蚕种制造场,吴联瑛建立葑溪种场,还有李碧筠等创办蚕种制造所等,他们基本上是苏南最早的一批改良蚕种制造场,为苏南蚕业改进提供改良蚕种。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随着苏南蚕业改进的深入开展,更多的女蚕校的毕业生投身到蚕业改进过程中。女蚕校制丝科1931年毕业生中,在苏南各县充实蚕业改良的占到总毕业生61人中的21人。1932年毕业生61名毕业生中有51人供职于苏南各地的育种场、农业改良场等蚕业改进机关,1933年毕业59人,有54人服务于各级丝机关。

在郑辟疆接任女蚕校校长后,多次强调学校的教学要与社会实践特别是蚕业改进的实践,“今后教、实、行政宜实行联合,俾毕业生易于从事本业或得服务于公家焉。按农蚕业教育本为改进农蚕而设,能实行改进农蚕业政策,学生自有活动之地,否则事业不提倡,人才多废弃,农蚕业何由改进乎。”[8]学校教育应该与改进蚕业的实践相结合,郑辟疆更是把蚕业的改进作为女蚕校所肩负的时代任务。“省女蚕之培养人才应注意与蚕丝业之现实与联络,使蚕丝业得利用女蚕校以革新其事业,吾所谓省女蚕所负时代之任务与今后之设施者如是。”女蚕校对蚕业改进的强调,以蚕业改进为导向,设计学校的教学,符合学校职业教育的性质。对学校发展而言,以蚕业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更熟悉专业和实践知识。

女蚕校依托学校的技术优势对苏南蚕业改进进行积极的推进。在技术上传播先进的蚕业生产技术。女蚕校对苏南蚕业的改进首先从推广蚕种改进入手,在1920年设立原蚕种部,1927年研制了杂交春蚕种和秋种,并依靠学校的推广部,在苏南各地设立种场,开展蚕种改进。针对蚕种发病问题,在相当长一段意见内,苏南各个蚕种场的蚕种都是要依靠女蚕校的检验,只有在通过检验之后,才能合格出场。女蚕校还对各种场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蚕室、饲育等各种情况。1927年经女蚕校检查后销售的春蚕种已经达到54000张,女蚕校还派学校学员和教师深入苏南蚕区中宣传改良蚕种,饲育改良蚕种以示范改良蚕种的优势,提倡用改良蚕种取代土种。

女蚕校还组织蚕业合作社,推动蚕农合作育蚕、制丝。1924年开始,女蚕校费达生等人在吴江开弦弓村开始开展蚕业改进工作,除了推广改良蚕种外,还开展育蚕指导,改进蚕农落后的育蚕技术,推广共同消毒、共同催青、稚蚕共育工作。1928年组织当地蚕农组织合作社,合作社运用集体力量进行生产经营销售活动,建造共育蚕室,添置共有蚕具,进行科学饲养。合作社还开办夜校传授养蚕知识,并为农民开设珠算识字等课,提高村民文化水平。[9] 928年在开弦弓村引入机械缫丝改革传统的家庭蚕丝的生产模式,建立开弦弓生丝合作社丝厂,这是我国近代历史上兴办的第一个农村丝厂。

除上面的工作之外,女蚕校还在苏南各县蚕区建立蚕业指导所,指导蚕业改进工作。从1924年女蚕校在吴江震泽开弦弓坐建立第一个蚕业指导所开始,学校推广部在吴江和无锡等县设立了多处蚕业指导所,20世纪30年代之后,在苏南蚕业改进掀起高潮的背景下,女蚕校更是加快了蚕业指导的步伐。1932年女蚕校在武进县的横林江头村和戚墅堰新河乡,江阴县的塘头桥,洞歧、胥林、南闸等六处设立蚕业指导所,指指导蚕农219户,女蚕校提供优质蚕种579张。1933年女蚕校在吴江花木桥、鸟家口、馄饨兜各新设指导所一处,在吴县旺米山、汤巷等地方设指导所九处。又在江阴之塘头桥、洞歧各新设指导所一处,至9月女蚕校在吴江、吴县、江阴等地区公开办秋蚕指导所24处。[10]女蚕校在吴江、江阴武进指导所的蚕业改进指导工作包括:桑树代买及其栽培法之指导;共同购买养蚕用品;共同消毒;共同催青;指导烘茧并介绍售茧;蚕户贷款介绍;指导合作社房屋建筑等等设计蚕业改进的各种事业。1935年之后,女蚕校为了更好的开展蚕业改进指导,聘请30多名技术员到苏南各地开展蚕业改进指导,同年,女蚕校还计划以震泽镇为中心,建立新型的指导体系。

女蚕校是民国时期建立在苏南地区的蚕业类学校,学校建立的定位就是在职业教育的性质。学校在培养蚕业专门人才的同时,依靠自身在蚕业技术和人才上的优势,在苏南地区依托学校为基地,建立育种场、培育改良蚕种,试验制丝技术,并且派出学校的教师、学生及毕业生在蚕区建立蚕业改进指导所,推广改良蚕种、改进育蚕及制丝技术。学校的推广活动有着积极的意义,在苏南地区,甚至在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很少或者说基本上没有采取过这种集中的、大规模的改进方式。女蚕校及其他学校在农村中改进蚕业,很好的把学校教育与改良农业实践相结合:一方面避免在学校教学中的空谈理论教学,一方面对蚕业改进也提供了支持。与政府在乡村中蚕业改进力量不同,女蚕校在苏南地区主导了的整个蚕业改进过程。同时因为他们依托的是学校建立的蚕业指导机构,避免由于人民对政权的不信任给蚕业改良带来的阻碍。

 

参考文献:

[1] 佚名.上海女子蚕业学堂章程[J].女子世界,1905(6).

[2] 孙文.实业计划[M].上海:青年书店, 19402.

[3] 李龙徐新荣主编.茧丝绸行业科研教育研究[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42.

[4] 郑辟疆.省女蚕所付时代之任务及改进[J].江苏教育,1933(5).

[5] 郑辟疆.浒墅关蚕校对蚕丝事业改进的经过[Z].苏州文史资料 第1-5合辑,1990:265.

[6] 李龙.民国时期中国蚕业的教育科研情况[J].丝绸,2006(2).

[7] 余广彤.蚕丝春秋[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0:13.

[8] 苏州大学档案馆藏.女蚕[J].1923(7).

[9] 周德华.吴江丝绸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59-60.

[10] 李哲石明芳林冈.苏州蚕桑专科学校简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72.

 

作者简介:胡明,(1981-),,河南辉县人,博士,郑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近代农业史。

通信地址:河南省郑州市荥阳豫龙镇郑州职业技术学院      邮编:450121

电话:13526674463                          邮箱:huming_512@163.com

 

Jiangsu female silkworm school and Southern Jiangsu silkworm improvement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Zhengzhou Technical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450121